wrapper

目錄

「苦應知,集應斷,滅應證,道應修。」這段話概略的意思,就像昨天在課程裡說過的,應該要透過認識苦而斷除苦因、成辦真正的樂因。道的意思是方法,滅的意思是斷除、脫離苦的那一分,這是我們應該設法獲得的;若要得到這種結果,就必須學道,學習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。

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學處,但是,難道你們不覺得他似乎沒有必要講這些嗎?因為我們都知道什麼是苦,也有去看看苦因是什麼,也有設法解決問題;我們都有離苦得樂的希求,也為此努力想辦法去實踐。這樣看來,這四件事情我們都懂,也都在做,佛陀又何必多說呢?佛陀說「苦應知」,但若我們已經知道什麼是苦,他為何要再說?

一、關於「苦應知」

佛陀為何要說是「苦應知」?因為,我們這些輪迴者視為安樂的,在佛陀來看都是苦,不是真正的樂,但我們以為那是真正的樂,所以佛陀說:「那些你以為是樂、但其實是苦的那些苦,你應該要知道啊!」若不知道,就不會知道它們其實是自己不要的,因此而對它們生起貪心。

例如,我們以為看電影會快樂、吃美食會快樂、穿華服會快樂,這些依於色聲香味觸產生的種種快樂或輪迴之樂,我們以為是真正的快樂,但佛陀說:「那種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,必須認識到它們是苦;那種快樂,不是我們該要的快樂。」不只如此,連產生它們的基礎--色香聲味觸,包括我們的身體,都不是我們真正該追求的,它們的本質是苦。

如果「苦應知」的意思真的是這樣,我們就真應該跟佛陀好好辯論一番了,因為我們的看法和佛陀實在合不來。我們的目標、最需要的事物,佛陀竟說它們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,說它們不是真正的快樂。如果我們平常追求的那些快樂是真正的快樂,只要擁有它們真的就可以心滿意足、其他什麼都不要也沒有關係,若這件事情是真的,老實說,我們其實就不必學法了。

身體健康、夫妻和睦、生個兩、三個好孩子,有夠用的錢、無病無痛,有些人說人生若能這樣就夠了。然而,人生真的只要這樣就行了嗎?如果我們真的有機會跟佛陀辯論,他應該會問我們這個問題吧!雖然有人真的會覺得行,但就算如此,還是會再想到另一個問題:「雖然你覺得行,但真的行嗎?」有時,事實上是不行,但自己的心卻說行,這是自己弄錯了。若是錯誤的想法,就不能拿來做準。這個問題,用討論的會比較好,不過可能會花很多時間。

再者,在回答「真的行嗎?」這個問題時,有一種情況也要考慮進來。例如,一個不想上學的小孩,他只要有假可放、有禮物可以拿,只要不必上學就行了,但事實上這樣不行。為什麼孩子會覺得行?因為他只能想到一兩天、一兩個禮拜的事情;為什麼父母覺得這樣不行?因為父母考慮的是孩子一輩子的前途,現在要好好學習,未來才能有好的生活。

同樣地,我們覺得人生只要這樣就行了,但佛陀覺得不行。為何我們與佛會有不同的看法?因為我們只看到這一生,計畫只到這一生未死之前;佛看到即使死亡,心識並沒有斷滅,會繼續有來生,而來生的苦樂與今生所做的事有關。因為看到這個事實,所以佛才說只考慮今生的安樂是不行的。所以,我們與佛的見解不合,就像小孩與父母的見解不合一樣。


Prev 1/2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