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三、關於「滅應證」

佛法經論的內容可以概略分為三大部份:佛法的科學、佛法的見地、佛法的實修與成果。佛法科學中雖然也涉及與色法相關的內容,但現代科學對色法的研究更好也更深入;然而,因為佛法認為苦的主要原因在於內心思惟方式出錯,所以佛法用更多的精神研究心識,而佛法提供的研究成果,至今世界無人能出其右。

研究心識有哪些種類、各自又有哪些作用後,知道哪些心識對我們有利,哪些對我們有害以及如何傷害我們,並明白用什麼方法可以增長有利的心識、消除不好的心識。這些內容在佛法的心識科學中都有透徹的研究。將這些方法著手付諸實踐,則是佛法的實修。換句話說,辨識心識的種種特質與作用屬於佛法的科學,運用什麼方法可以增長好的心識、消除壞的心識,與佛法的實修有關。

舉例來說,受制於外在的限制,例如被硬性規定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,我們會說這是一種不自由、被強迫的狀態。同樣地,就算不談來生,光談今生就好,由於生起貪欲的緣故,在今生就遇到很多困難;生氣的時候,失控地講了一堆不該講的話,甚至跟人打架等,這些事情我們在今生都遇到過,而且我們也不是不知道生起貪瞋的過患,有些人甚至早已多次告誡自己不可以,但還是做了。這代表什麼?代表我們其實不自由。然而,誰讓我們不自由?不是造物主也不是鬼,而是我們心續中的壞心,例如瞋心等。若能消除讓我們不自由的原因,我們就會變得非常自由。若用很粗略的方式解釋,獲得這樣的自由便是解脫,便是滅諦。

這樣說來,控制一切人與物的幾乎可以說是欲了。有些欲很明顯,有些欲雖然不明顯,但它還是在。因為只要事情不如己意,心裡馬上就感到不快樂甚至生氣,這表示我們心裡基本上希望外在一切都順著自己的意思發展。如果沒有這個欲、沒有這樣的期待,當事情不如預期時,又何必生氣?

有些人想要控制的範圍很大,甚至可以為此發動戰爭;一般人雖然沒有那麼大的控制權,但會跟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爭吵,想要控制對方與我們的想法一樣。就像這樣,雖然我們很重視如何控制外境,但事實上真正應該控制的是自己的心,但我們通常對這件事情不在意,沒有設法明白控制自心的方法。

四、關於「道應修」

接著談「道應修」。簡單來說,這句話的意思是去成辦能獲得快樂的方法。一般來說,我們應該都覺得自己有這樣做!但佛陀卻說,我們在做的並不是獲得快樂的方法,獲得快樂的方法或道是戒、定、慧,這些才是真正能獲得快樂的方法。對於佛陀的說法,我們心裡不但沒有這種想法,甚至覺得它們不但不是獲得快樂的方法,反而會讓我們遭遇困難。一聽到佛陀的說法,我們心裡馬上會覺得,若把很多時間花在戒定慧上,會讓我們遇到很多困難。

由上可知,佛陀的說法與我們平常的做法不合,既然如此,我們真該好好研究一下,看看究竟誰說的是真的。如果佛陀只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凡人,我們其實可以不必理會,因為若凡是與我們意見不同的都要去研究一下,時間根本不夠;但是,佛陀完全不是一個會隨便亂說的人。他是當時印度境內最重要國家的王子,身體健康、容貌俊美,擁有美麗如天女、與他琴瑟和鳴的妻子,也有一個兒子。他與父母相處和睦,又很富裕,我們一般人追求的人生目標,他都得到了。這樣的一個人卻說人生只有這樣不行,於是他經歷很多辛苦,最後他說他得到自由、得到真正的快樂。後來,他的父親請他再度回到皇宮,雖然他去了,但並沒有應父親之邀留在皇宮裡,別說是承接皇位,連住都不願意住。見過父親後,他回到附近的森林裡蓋了一間小小的茅屋,就這樣住在裡面。

佛陀不是沒有退路。如果當年他選錯了路,只要他願意,他隨時可以回來接掌皇位,他的妻子也沒有改嫁,他原有的權力也都還在。但他放下這一些,絲毫無悔地說:「我得到我真正想要的,我獲得了真正的快樂。」而且他也把獲得真正快樂的方法告訴他的父親、家人與族人。

看一看佛陀當年的選擇與我們之間的差異。要不就是佛陀是個傻子,而且不只他一個人傻,連追隨他的學生、所有的釋迦族人也都是傻子;要不就是我們是傻子。因為兩方的作法完全相反,無法說兩種作法都對,也無法說兩方都很聰明,總有一條路是比較傻、比較不聰明的。究竟是誰比較傻?

摘自:《2016四諦概說》第二講2016.12.17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