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《現觀總義》談到的苦諦分類很簡略;其他廣說苦諦的論典在談苦諦的分類時,會廣泛地將在輪迴中流轉的地方或說領受苦的地方也包括進來。簡單說,苦諦包括外在器世間的論述與內在關於有情諸蘊的論述。

1. 器世間與情世間

關於外在器世間,包括了器世間最初如何形成、中間如何增長、最後如何毀滅,以及形成器世間的物質是什麼、透過地水火風空等大種如何形成器世間,以及這些大種的體性與作用,都有完整的論述。

談到器世間的種種論述時,會提到輪圍山、四大洲等概念,而這些內容在不同的論典裡有不同的描述,聖座嘉瓦仁波切曾說他不同意《俱舍論》中某些對於器世間的說明,還有一位那爛陀寺的大智者也曾提出不同於《俱舍論》的說法。這位智者主張這個世界繞著太陽轉,以譬喻說明時,他說就像坐車時,我們有時不覺得自己在前進,而是周圍的景物在後退,就像這樣,事實上是這個世界在繞著太陽轉動,只是我們誤以為太陽繞著這個世界轉。

在那位智者的時代並沒有任何科學儀器,為何他會這樣主張呢?也許是他用神通看見,也許他有佛語為根據才提出這種說法。沒有被譯為藏文或漢文的佛語非常多,只是目前被譯為藏文與漢文的佛經中,並沒有清楚講到地球繞著太陽轉動。總之,對於器世間的樣貌、不同世間的距離等,佛經中有不同的說法。我認為這些描述不一定需要一個確切的數字,因為佛法主要說的是調心次第,講述投生時,重點也是內在的業與煩惱如何影響投生。除非投生是靠著坐車或走路到某一趣,地圖與距離才會變得非常重要,否則就算在距離與方位的描述上有一點錯誤,也不是很重要的事。

對於有情如何投生的相關內容,佛經裡詮說得非常仔細,包括死亡的過程、中陰身的情況、投生的因、心識如何進入父精母血、入胎後每週的變化、五根如何形成,以及包括意根在內的諸根體性是什麼,都說得很清楚。這些內容屬於佛教科學。

2. 三苦(略說)

請看文。「可分為三:苦苦、壞苦、行苦等。彼三者之事相:一切有漏苦受,一切有漏樂受,非此二者由『業,惑』所留置下一切有漏蘊體之手跡。」

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,與內在心識所攝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相遇,便會生起六種受。六種不好的對境與根相遇,生起六種苦受;六種較好的對境與根相遇,生起六種樂受;六種不好也不壞的對境與根相遇,生起六種捨受。以上簡單說,就是三種受:有漏的苦受、樂受、捨受,這些就是此處說的三苦: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

接著看三苦的事相「彼三者之事相:一切有漏苦受,一切有漏樂受,非此二者由『業,惑』所留置下一切有漏蘊體之手跡。」苦苦的事相是一切有漏苦受,有漏二字其實可以不必講,因為一切苦受都是有漏;壞苦的事相是一切有漏樂受;行苦的事相是,在以上二者之外,由業與煩惱帶來的有漏蘊體上的一切受及有漏蘊體。

摘自:《2016四諦概說》第三講2016.12.18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