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《現觀總義》第218頁:「煩惱集有:六根本煩惱與二十隨煩惱等。六根本煩惱:貪、瞋、慢、染無明、染見、染疑等。隨煩惱有二十:忿、恨、惱、覆、慳、嫉、諂、誑、憍、害、無慚、無愧、昏昧、掉舉、不信、懈怠、失念、放逸、散亂與不正知等。」

之前用喻談三苦時說過,行苦就像傷口一樣。現在談煩惱,便是在談傷口是從哪裡來的。為何要問這個問題?因為在治療傷口之前,必須先研究傷口的成因是什麼。從顯微鏡看傷口,發現傷口上有很多病菌,包括六種根本的病菌,以及隨著六種根本病菌而產生的二十種病菌。這二十六種病菌就是造成傷口的原因。

光知道病因是這二十六種病菌還不夠,在下藥之前,還必須了解這二十六種病菌的體性和作用才行。以下請看《廣論》。

《廣論》第170頁:「煩惱總相者。如《集論》云:「若有法生,即便生起極不靜相,由彼生故令心相續,極不靜起,是煩惱相。」謂若何生,令心相續,極不寂靜。」按照《集論》的意思,使得心變得不寂靜者是煩惱。煩惱如何使得心變得不寂靜?不符合事實的認知會造成內心不寂靜;再者,無法受自己控制,也會造成內心不寂靜。生起煩惱而後做出某種事情,那時若能公正地檢視自己的心,會發現內心深處有一種做錯事的感覺。總之,凡是能讓心變得不寂靜的心識就是煩惱。

接著看六根本煩惱。六根本煩惱中,若把與見解有關的煩惱再細分出來,就成為十種煩惱。請看文。「各別相中有十煩惱。貪者,謂緣內外可意淨境,隨逐耽著。如油著布難以洗除。」貪,是以悅意境作為所緣,而後心穩固地停在上面或說黏上去難以分開,就像把油倒在布上後,油整個滲到布裡去一樣。在玻璃上倒油,油不會滲進入;但在布上倒油,油會滲進去。貪就像這樣,整個心被帶到所緣境上,完全滲進去不想分開的樣子。

這樣說來,貪會拉近心與所緣境的距離,慈愛也有這種作用,所以很容易把貪與慈愛混為一談。然而,佛說慈愛是一切安樂的根本,貪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本。它們兩個雖然看起來很像,但其實迥然不同。所以,若沒有好好分辨清楚就直接下藥,本來想要消除貪欲,結果消除了慈愛;或者本來想要增長慈愛,結果卻增長了貪欲。以上說的這種情況並非隨意臆測,而是確實在實修者身上發生過的事。我們讀的各種經論就像一本本的藥典。如果藥典對你而言只是拿來口頭讀誦的書,沒打算要實際用來治病,貪欲與慈愛的差異對你而言就無關緊要;但若你想把藥典用來治病,就必須進一步學習辨症才行。

再來看瞋。「瞋者,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,謂刀杖荊刺等,發恚惱心,發粗猛心,於彼諸境思作無義。」瞋這種心的所緣境是其他有情,或自己遇到的苦,或帶來這些苦的緣例如刀杖等,由傷害心為動機,心變得粗猛而想要傷害這些對境。

自己的孩子若做了不好的事,為了阻止孩子繼續做錯事,父母會出口罵他甚至動手打他,那時父母的心會處在一種有力道的狀態。這種狀態可能來自兩種心,一是生氣的心,氣孩子不聽自己的話,若那時父母心裡有這種想法,表示他真的起了瞋心,因為那時「我」有摻和在裡面。但如果那時父母唯一想的就是孩子,但知道繼續對孩子和顏悅色沒有用,必須要兇一點才能把他拉回正途,因此而動手打他,那時心也會處在有力道的狀態中。你們認為後者那種有力道的心,是不是瞋心?

我認為不是。瞋這個字的藏文是གོང་གྲོ།,中文音譯是「啌戳」。第一個字གོང་།啌的意思是「打從心底」,第二個字གྲོ།戮是「粗猛有力道」。瞋的另一個藏文字ཞེ་སྡང་།,這兩個字直接解釋就是打從心底不喜歡。但以剛才的例子來說,心的底層是想要利益孩子,只是心的外表看起來有點兇,跟生氣有點像。所以我認為那不是瞋心。

在參加佛法與科學會議時,我聽說了科學家們做的一個實驗。科學家發現,在產生好的心時,腦部的某區塊A會發生波動,生起不好的心時,另一個區塊B會發生波動。這個實驗發現,當父母為了孩子好而打罵他時,產生波動的區塊是A。不過這個實驗目前應該尚未得到完全確定的結論,還在研究當中。

佛經中也說,以利他的心打罵對方不算是惡業;雖然如此,但佛也說初修業者不能這麼做。因為初修業者很容易生起瞋心,而瞋心和這種為了利他而呈現兇猛相狀的心很像。初修業者本來一開始並沒有生氣,只是為了對方好而顯現出比較兇的樣子,但是隔不了多久,瞋心就會跟著跑出來。


Prev 1/2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