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四諦概說36-煩惱集(上) - 圖滇悲桑格西 開示集要 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
列印本頁

《現觀總義》第218頁:「煩惱集有:六根本煩惱與二十隨煩惱等。六根本煩惱:貪、瞋、慢、染無明、染見、染疑等。隨煩惱有二十:忿、恨、惱、覆、慳、嫉、諂、誑、憍、害、無慚、無愧、昏昧、掉舉、不信、懈怠、失念、放逸、散亂與不正知等。」

之前用喻談三苦時說過,行苦就像傷口一樣。現在談煩惱,便是在談傷口是從哪裡來的。為何要問這個問題?因為在治療傷口之前,必須先研究傷口的成因是什麼。從顯微鏡看傷口,發現傷口上有很多病菌,包括六種根本的病菌,以及隨著六種根本病菌而產生的二十種病菌。這二十六種病菌就是造成傷口的原因。

光知道病因是這二十六種病菌還不夠,在下藥之前,還必須了解這二十六種病菌的體性和作用才行。以下請看《廣論》。

《廣論》第170頁:「煩惱總相者。如《集論》云:「若有法生,即便生起極不靜相,由彼生故令心相續,極不靜起,是煩惱相。」謂若何生,令心相續,極不寂靜。」按照《集論》的意思,使得心變得不寂靜者是煩惱。煩惱如何使得心變得不寂靜?不符合事實的認知會造成內心不寂靜;再者,無法受自己控制,也會造成內心不寂靜。生起煩惱而後做出某種事情,那時若能公正地檢視自己的心,會發現內心深處有一種做錯事的感覺。總之,凡是能讓心變得不寂靜的心識就是煩惱。

接著看六根本煩惱。六根本煩惱中,若把與見解有關的煩惱再細分出來,就成為十種煩惱。請看文。「各別相中有十煩惱。貪者,謂緣內外可意淨境,隨逐耽著。如油著布難以洗除。」貪,是以悅意境作為所緣,而後心穩固地停在上面或說黏上去難以分開,就像把油倒在布上後,油整個滲到布裡去一樣。在玻璃上倒油,油不會滲進入;但在布上倒油,油會滲進去。貪就像這樣,整個心被帶到所緣境上,完全滲進去不想分開的樣子。

這樣說來,貪會拉近心與所緣境的距離,慈愛也有這種作用,所以很容易把貪與慈愛混為一談。然而,佛說慈愛是一切安樂的根本,貪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本。它們兩個雖然看起來很像,但其實迥然不同。所以,若沒有好好分辨清楚就直接下藥,本來想要消除貪欲,結果消除了慈愛;或者本來想要增長慈愛,結果卻增長了貪欲。以上說的這種情況並非隨意臆測,而是確實在實修者身上發生過的事。我們讀的各種經論就像一本本的藥典。如果藥典對你而言只是拿來口頭讀誦的書,沒打算要實際用來治病,貪欲與慈愛的差異對你而言就無關緊要;但若你想把藥典用來治病,就必須進一步學習辨症才行。

再來看瞋。「瞋者,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,謂刀杖荊刺等,發恚惱心,發粗猛心,於彼諸境思作無義。」瞋這種心的所緣境是其他有情,或自己遇到的苦,或帶來這些苦的緣例如刀杖等,由傷害心為動機,心變得粗猛而想要傷害這些對境。

自己的孩子若做了不好的事,為了阻止孩子繼續做錯事,父母會出口罵他甚至動手打他,那時父母的心會處在一種有力道的狀態。這種狀態可能來自兩種心,一是生氣的心,氣孩子不聽自己的話,若那時父母心裡有這種想法,表示他真的起了瞋心,因為那時「我」有摻和在裡面。但如果那時父母唯一想的就是孩子,但知道繼續對孩子和顏悅色沒有用,必須要兇一點才能把他拉回正途,因此而動手打他,那時心也會處在有力道的狀態中。你們認為後者那種有力道的心,是不是瞋心?

我認為不是。瞋這個字的藏文是གོང་གྲོ།,中文音譯是「啌戳」。第一個字གོང་།啌的意思是「打從心底」,第二個字གྲོ།戮是「粗猛有力道」。瞋的另一個藏文字ཞེ་སྡང་།,這兩個字直接解釋就是打從心底不喜歡。但以剛才的例子來說,心的底層是想要利益孩子,只是心的外表看起來有點兇,跟生氣有點像。所以我認為那不是瞋心。

在參加佛法與科學會議時,我聽說了科學家們做的一個實驗。科學家發現,在產生好的心時,腦部的某區塊A會發生波動,生起不好的心時,另一個區塊B會發生波動。這個實驗發現,當父母為了孩子好而打罵他時,產生波動的區塊是A。不過這個實驗目前應該尚未得到完全確定的結論,還在研究當中。

佛經中也說,以利他的心打罵對方不算是惡業;雖然如此,但佛也說初修業者不能這麼做。因為初修業者很容易生起瞋心,而瞋心和這種為了利他而呈現兇猛相狀的心很像。初修業者本來一開始並沒有生氣,只是為了對方好而顯現出比較兇的樣子,但是隔不了多久,瞋心就會跟著跑出來。


談四聖諦這個主題時,若把焦點放在獲得解脫,就像小乘教法裡說的,會把貪欲做為主要對治的對象,因為使我們墮入輪迴、阻礙我們獲得解脫最主要的障礙是貪欲;但是一旦進入大乘,受了菩薩戒,就應該把主力放在對治瞋心。因為對大乘行者來說,努力的重點在培養利他心,一旦生起瞋心,利他心就會直接受到傷害;貪心有時還會增長一點利他心呢!哈哈。

貪與瞋在還不大時感覺不太明顯,就像我們不太感覺得到身體裡小小的病菌;但當貪瞋變得越來越大時,就算是不懂佛法的人也知道它們是壞的,那時人會變得像瘋子一樣。有人因為貪心大到無法忍受而自殺,有人因為瞋心太強而自殺,有人因為過度嫉妒到受不了而自殺。煩惱強大到一定程度,不用等到下輩子,這輩子我們就會被它嚴重傷害。生起極大的貪心時,由於完全失去理智,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例如殺人;生起很大的瞋心時也是如此,那時連自己在做什麼都不知道。

我們其實都已經染上這種病,只是暫時沒有遇到讓它變得很明顯的緣,才能坐在這裡看起來好像沒事的樣子。有些人在稍微不舒服甚至完全沒有病症時就去醫院檢查,發現自己罹患癌症。幸運的是,由於早期發現,在疾病還不嚴重時就開始治療,便能順利地恢復健康。同樣地,我們現在都知道自己有病了,要趁它還沒有太嚴重時趕快治療,等到嚴重時就很難治療了。例如在非常生氣或貪欲很強時,整個人都已經變得像瘋子一樣,根本什麼都聽不進去。

再來看慢。「慢者,謂依止薩迦耶見,緣內外之高下好惡,令心高舉,高相而轉。」關於薩迦耶見稍後會做解釋,此處簡單來說,認為「我」是從自己方面成立、是真實、獨立的存在。基於這樣的看法,而以外在的財富、地位高低或內在的知識多寡為所緣,心處在很盈滿、覺得自己比別人高的狀態,這是慢心。

煩惱全都是不符合事實的錯亂心,因此很難定出一個明確衡量的界限說,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產生煩惱。當年我在三大寺學習時,學了三年之後,我覺得自己懂很多經論,生起了慢心。其實只學了三年,哪裡懂得什麼?但由於煩惱是不合事實的心,不需要懂得很多就可以生起慢心了。只要思考方式不對,即使只是很小的事,也能生起很大的煩惱。

後來我繼續學習,學了六年之後,我覺得自己完全不懂經論。事實上我應該比之前好一點,但在學習變得好一點時,我卻真心覺得自己不懂經論;以前明明學得不太好,卻覺得自己學得很不錯!《現觀》學到第六年時,我已約略明白原來佛經是如此浩瀚,那時也知道很多名相。深入探究每個名相或主題,便發現自己很多地方都不懂,那時真的深刻地感覺到自己是個不懂經典的人。我真的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。

這樣說來,若覺得自己懂很多而生起慢心,就表示自己其實懂得很少。

再來看無明。「無明者,謂於四諦業果,三寶自性,心不明了,染污無知。」對於四諦、業果、三皈依等論述沒有很好的理解,如此具有煩惱的不明瞭(無知),即是無明。有人會把無明區分為兩種。舉例來說,「不知無我」本身可以再細分為二,一是單純地不知道無我,一是執無我的相反即執為有我。其中第一種單純地不知道無我,這是不明瞭,第二種執為有我則是具見的煩惱,是顛倒見。

對於無明或無知的「無」字,有人認為是不明或不知,從這個角度解釋就好;但有人認為這樣不夠,必須要完全相反才行。舉例來說,對於「我與他不合」這句話,你們的理解是什麼?兩個彼此不認識、一點關係也沒有的人,無法說這兩個人不合;兩者要不合,兩人之間必須有爭執、有不同的看法,才會用不合來形容他們兩人的關係。同樣地,講到無明或無知,並不是單純的不知道而已,必須是執持顛倒的、錯誤的看法才算。也就是說,有人認為不必區分無明與顛倒見的差別,無明就是顛倒見。

…摘自《2016四諦概說》第五講2016.12.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