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再來看疑。「疑者,謂緣諦等三法,念其有耶無耶,是耶非耶。」「諦等三法」是之前提過的四諦、業果、三寶。以它們為所緣,想著它們到底有還是沒有、是或者不是,這是疑。各位覺得疑是煩惱、是壞的、是該斷除的嗎?我認為不是。疑是需要的,不是嗎?有疑才會去問,才會接著去研究,研究後才會見到真相。我們難道不是因為沒有疑所以不問,因為不問所以不研究,因為不研究所以不知真相嗎?雖然自以為是佛教徒卻不認識真相,一直停留在這樣的狀況還自以為滿足。這樣的處境,難道不是由於不疑造成的嗎?

印度與西藏祖師的論著裡有一些不同的主張。這些不同的主張,有些可能真的來自不同的想法,但有些我認為是祖師們故意的。他們刻意製造一些不一致的看法和論述,讓後來的學習者心裡產生疑惑;由於感到懷疑而進一步研究,尋找這些不同的說法各自有什麼樣的經論根據,有什麼支持的理路,透過這個過程而明白真相。這樣說來,有疑到底是好,還是壞呢?

聖天菩薩是龍樹菩薩的弟子,他在所有中觀論師心中的地位與龍樹菩薩一樣重要,是大家公認的中觀祖師。聖天菩薩在《四百論》說:「薄福於此法,都不生疑惑,若誰略生疑,亦能壞三有。」福德資糧太小的人,對於經論裡說的有自性還是無自性等道理不會生起疑惑,連重視也不會重視;但如果重視相關的開示,即便只是生起疑惑,都可以動搖三有的根本。

聖天論師說這段話是有理由的。所有煩惱都是基於「有我」的認知而產生,「有我」的意思是,認為我是從自己方面有,我在事實上存在。基於這樣的認知才會生起煩惱。無始以來直到現在,我們基於有我的認知而生起煩惱,因為煩惱而造業,因此而不斷地在輪迴中流轉。我們一直處在這樣的循環中,只要繼續走這條路,就會繼續留在輪迴裡;若能認識無我,知道我不是由自方成立,我們就會朝著解脫的方向走去。簡單來說,認為有我還是無我,是兩條不同的道路。認為有我的道路,是流轉輪迴的路;認為無我的道路,是朝向解脫的路。

有我還是無我,是導向兩條不同道路的分界點,執有我是輪迴道,執無我是解脫道。一直以來,我們毫無懷疑地走在輪迴道上,今天我們終於起疑了,開始想「到底是有我?還是無我?」、「要繼續在輪迴道上走嗎?還是換條路呢?」由於生起這樣的懷疑,我們才終於肯停下來思考。從這個角度去看聖天菩薩說的「亦能壞三有」,才能體會其中深義。若這段話是真的,我們才會同意疑並非都是壞的。

有了這個認識後,回到《現觀總義》第218頁中,請各位好好再看一看談到六根本煩惱時福稱尊者的用詞。「貪、瞋、慢、染無明、染見、染疑。」「染」的藏文直譯是具有煩惱。在用詞上,講到貪瞋慢時並沒有加上染字,沒有用染貪、染瞋、染慢這樣的名相,但是講到無明、見、疑時都加上了「染」字,為什麼?因為貪、瞋、慢都是煩惱,所以不必特別加上染字;而無明,有些智者認為無明分為具煩惱與不具煩惱兩種,《現觀總義》引用的論典作者的看法也是如此。但《入行論》的作者寂天論師與其他一些智者認為,所有的無明都是煩惱,因此也不必加染字。

至於見地要加染字的原因應該很容易理解,因為見有清淨的見,例如空正見,它不是煩惱,所以這裡說見這種煩惱時用的名相是染見。疑也是如此,所以講疑這種煩惱時必須加上染字。講到這裡我們可能會問:那麼,不具煩惱的疑是什麼?

疑分為三種(1)。,例如:四諦的道理大概是真的(偏向認為是真的)、四諦的道理大概不是真的(偏向認為不是真的)、四諦的道理是不是真的(真與不真各佔一半)。其中第二種是具煩惱的疑,第一種我認為是善的心,至於第三種要算善還是不善、是不是煩惱呢?有些人可能會說不是,就像心裡想著外面是否有人,這種懷疑不是煩惱,所以疑不一定都是煩惱。

再來看壞聚見。「壞聚見者,謂緣取蘊,計我我所,染慧為性,我我所見。」以由業與煩惱而來的自己的近取蘊為所緣,想著「我」、「我的」的這種我執,就叫壞聚見。為何稱為壞聚見呢?「其中壞是無常,聚是眾多,為欲顯此所見之事,唯是無常,非一之法,全無常一補特伽羅,故為立名曰壞聚見。」「壞」指無常,「聚」指眾多。為了突顯這種見的所緣是無常、不是一,補特伽羅不是常也不是一,所以用壞聚見這個名相。總之,以自蘊體為所緣而想著我、我所的我執,就是壞聚見。

再來看邊執見。「邊執見者,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,計為常恆,或見斷滅,無從此沒,結生當來,染慧為性。」以在薩迦耶見攝持下的我做為所緣,認為從今生到來世,我是恆常不變的,這是常見;認為只要死了,我的相續就中斷了,這是斷見。這兩種見即是邊執見。

從六根本煩惱的「根本」二字來看,這六種煩惱似乎是煩惱的根本;而這六種煩惱中最根本的煩惱是薩迦耶見。以下概略介紹薩迦耶見。

1.《理路幻鑰》:「疑分為三種:第一,有意義之疑,謂如認為聲音是無常耶之疑。 第二,無意義之疑,謂如認為聲音是常住耶之疑。 第三,等分疑,謂如認為聲音是常耶是無常耶之疑。」

…摘自《2016四諦概說》第五講2016.12.25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