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這門「四聖諦第一回」課程最重要的主題是「緣起」,而認識它的第一步,要從「因果緣起」開始。「因果緣起」的意思是:一切有為法,無論好壞、苦樂、善惡,都是依靠因緣而產生的。而因緣,並非單一因緣,而是眾多因緣聚合而成的。

以上是佛法的主張,但你必須思考的是:佛法說的是真的嗎?即使你知道是真的,也要再結合各種例子去思惟,這樣才能使你的認知更加清晰。比如,以一本書為例,想想它是依靠哪些因緣而產生的?一一思考過後,你才會更堅定相信:「沒錯,這本書確實是由許多因緣聚合才產生的。」就像這樣,以你所認為的快樂為例、以某人為例、以所見的事物為例,逐一思考這些事物或現象產生的因緣,對照「一切有為法,皆由眾多因緣聚合而產生」這句話,你會打從心底產生很篤定的認同。

經過這樣的思惟過程,「緣起見」將不再只是口頭上的解釋,它會融入你平常的思考模式裡。剛才講的思惟過程,正是把見地真正融入思考模式的方法。

所以你要去思考:「一切有為法,皆由眾多因緣聚合而成」這句話,到底是不是真的?如果你覺得不是,沒有關係,這其實是好事。你可以舉出例子,我們可以討論。

用這種方法去檢擇佛法,運用的工具是「智慧」。此處,不要用「是佛說的」做為理由,要用智慧去判斷。雖然佛陀的確這樣說過,但這話是真的嗎?請大家各自去思考。這是要問大家的第一個問題。

第二個問題是,「一切有為法,都由眾多因緣聚合而生」的這種見解,會幫助我還是傷害我?如果把「緣起見」融入思惟模式裡,對我有什麼好處?如何為我帶來好處?

再次總結一下要大家各自思考的這兩個問題。

(一)「一切有為法,都是由眾多因緣聚合而產生的」,這句話是真的嗎?

即使你覺得是真的,為了使你的答案更清晰,請花幾天的時間,進一步結合各種例子,分別列舉其形成的因緣。你認同的佛法概念,真正進入思惟模式時,你才算真正進入佛教的見地。如果只會在口頭上做解釋,思考方式卻一如往常沒有改變,那你只能算是一個口頭上的佛教徒,你的心並不是真正的佛教徒,你也不算真正進入佛教的見地。

(二)當這種見解成為我的思考模式後,對我到底有沒有幫助?若有幫助,那是什麼?

為什麼要問第二個問題呢?佛法雖然是在探究「真相」,但真相的探究,科學家也在做。佛教不同於科學的地方在於:佛教更重視「透過探究真相,能帶來什麼好處。」對佛教徒而言,探究某事,若它無法為眾生帶來任何好處,那麼即使某事是真的,也沒有探究的必要。

為了自利利他,我們才去做某事,但是如果做了,無法為任何有情帶來任何好處,那就沒有必要做。因此,佛法的態度是:在「這樣做能產生利益」的前提下,以不預設立場的正直心去探究真相。這樣的態度,正與「緣起見、無害行」互相呼應。「為了能產生利益」是無害行,而「以不預設立場的正直心」去探究,則與屬於智慧的「緣起見」有關係。

請大家思考的兩個問題,也是在這樣的架構下提出的。第一個問題與「智慧」有關,提出的問題是:今天所講的「一切有為法都是從因緣而生的」,這話是否為真?回答這個問題時,請運用理智去判斷。第二個問題與「無害行」有關,提出的問題是:透過探究而知道的真相,讓這個真相成為我的思考模式,對我有好處嗎?好處是什麼?

到明天上課前還有時間,請大家好好思考這兩題回家作業。

…出自:2007.12.5 第一講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