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我計劃分三回講「四聖諦」。在第一回裡,不會講到前世與來生,也不會討論解脫與一切種智 (1)的果位是否存在;然而到第二回時,如果聽課的人心裡無法接受前世今生的觀念,這門課就會進行不下去;至於第三回,則是用大乘的觀點來解釋四聖諦。目前我們是在第一回,即使你認為前後世不存在,並不會妨礙課程的吸收。

以下我將正式進入「緣起」這個主題,今天的課程內容將包括:緣起的分類、因緣是什麼、如何探尋真相、如何思惟並運用因果緣起。

三種緣起

關於緣起,昨天提到有三個層次:因果緣起、支分緣起、觀待緣起。為了幫助學生更清晰了解三種緣起的差異,哲蚌寺洛色林的班丹札巴老師以「水果」、「紅色」、「大的」為例,做了以下的說明。

水果,是從果樹長成的,此即「因果緣起」。

紅色,當我們說「這水果是紅色」時,這紅色並不是與這水果無關、獨立存在於水果之外的顏色。果皮是水果的一部份,正因為果皮的顏色是紅的,所以才說這水果是紅色,此即「支分緣起」。

大的,當我們說「這水果是大的」,這「大」是比對我們心裡想著的「小」而說出來的。不是因為水果本身很大所以說它大,而是因為我們心裡有一個比它更小的做為對照,所以才會說它是大的,此即「觀待緣起」。

用這三個例子,很容易理解三種不同的緣起。

…出自:2007.12.6 第二講

1.一切種智,三智之一。三智是一切智(基智)、道種智(道智)、一切種智(一切遍智)。一切智(基智)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相的智,總相就是空相;道種智(道智)是菩薩知一切道法差別相的智;一切種智(一切遍智)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,化道斷惑的智,合一切智及道種智二者,故名一切種智。

…陳義教編,竺摩法師鑑定,《佛學常見辭彙》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