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010-因果緣起的思惟與運用 - 圖滇悲桑格西 開示集要 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
列印本頁

一、世界地球村

尊者在獲頒美國眾議院金質獎章時,他說:「在從前,國與國之間距離遙遠,彼此似乎沒什麼關連;

但現在,世界似乎就變小了,我們彼此間有著『彼受害我亦受害;彼獲益我亦獲益』的密切關係,所以,任何一個國家遭遇困難、受到傷害,我們都不應該覺得事不關己而放著不管。」

尊者也說過,優秀的科學家在進行研究發明時,不會只顧自己國家的利益,而會把全世界都納進來做整體的考慮,因為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的國家與整個世界之間的關係密切。如果不認識彼此相互觀待的關係,胸懷就會變得很小;愈了解相互觀待的關係,胸懷氣度就愈寬大。

二、為何與如何

「果是依靠眾多因緣而產生的」這個道理,在運用的時候,我覺得可以有兩個思考角度:第一是明白「想要達到某個結果,需要『哪些』因緣」;第二是明白「要達成某個目標,方法不只一種」。前者會讓你更有效率,後者則會讓你更開朗。

之前講過,經過分析之後我們會知道,苗芽以及食物是由哪些因緣聚合而產生;同樣的道理,如果你想要透過經商來賺錢,就必須明白經商成功的要素有哪些,這是運用緣起的第一種思考角度。

運用緣起的第二種思考角度是:想想看,如果你的目標是賺錢,那麼除了經商這種管道之外,還有很多別的方式,比如上班。所以如果有一天經商不成,你也可以去上班。像這樣,只要真正了解「果由眾多因緣產生」,心胸就會變得開闊,不會想不開。萬一運氣不好、確定行不通時,也容易釋懷。

但這不表示你不必努力。遇到困難馬上就轉換目標的人,永遠沒辦法把一件事情做到好。這裡要講的是,如果你已經非常盡力,但就是不成功,在這種情況之下,如果你善於運用緣起的第二種思考角度,你就不會想不開,因為你知道還有別的方法。即使第二個方案還是行不通,那也沒關係,仍然可以再試試其他的方法。這樣一來,你的人生會變得很寬廣,當事情不順利時,你也不會馬上覺得自己全盤皆輸而灰心喪志,更不會因此去糟蹋自己的人生。

總之,我們必須知道自己「為何」要做某事,清楚知道透過做這件事情,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;同時也必須知道「如何」做某事,要明白某個目標的達成,必須依賴哪些因緣。

三、此路不通,還有別條路

學法修行也是如此。我們必須清楚修行最終的目標是什麼,同時心裡也要明白,達成這個目標的方法不只一種,如此一來,我們的心就不會愈學愈狹窄;相反地,如果只知道一種修行方法,卻又受限於自身的條件而做不到,包括健康不佳、環境惡劣、智力不夠等,在逆緣充斥、順緣不足的情況下,雖然你很想修行,卻因為那唯一的方法行不通而感到鬱悶。然而,在遭遇這些情況時,如果你知道其他變通的辦法,那麼修行對你而言就成了一件不困難又不狹隘的事情。在任何情況下,你都可以修,而且也可以修出成果來。

兩年前,我去上密院參加一場法會,遇到一位長者,他是知侯鷲本仁波切 (1)的學生,是一位長期離世閉關、非常優秀的修行人,聽說他可能已經生起了菩提心。當時,我們並不算認識,但他知道我的情況。那一天的天氣很熱,中場休息時,我到樹蔭下乘涼,這位長者走過來跟我說:「既然我們的目標都是修行,那好啊!生病的時候,有在病中可做的修行;健康的時候,也有可以做的修行。既然如此,我們任何時候都可以很快樂啊!」無論發生什麼事,都有你用得上的修行方法,這樣一來,你大概就不會再自我否定了。

而且,只知道單一的方法,我們很容易因此誤解別人。有些人認為修行的方法只有一種,所以當他看別人沒有用這種方法,就會說對方沒在修行,但事實上修行的方式有很多種,不應該偏執地認為只有某種方式才算是修行。

1.知侯鷲本仁波切,十三世嘉瓦仁波切在世時,色拉寺非常著名的一位師長。「知侯」是色拉寺的一個康村,「鷲本」是班長的意思。


四、尊重異己

再從大一點的格局來看,雖然佛教並不完全認同其他宗教的主張(例如,主張有創世主的存在),但我們沒有理由因此失去對這些宗教的敬重,因為它們確實在很多方面為眾生帶來了利益。因此,就像尊者說的:「對一切宗教都應該修淨觀,都應該尊敬」,我們應該用這種態度對待其他的宗教。

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待人處事上,某人雖然有缺點,但他也有很多優點,多多思考他有優點的這一面,就不致於因為他的某一項缺點而失去對他的好感。

五、別讓小事擴大成傳染病

以上是從「某一個果是依靠眾多因緣而產生的」這個角度來解讀緣起,此外也可以從「某一個因會產生很多個果」這個方向來談。一因生多果的例子,除了剛才提到的「某些宗教的主張雖然有缺點,但它同時也為人類帶來很多好處」之外,另一個在平常生活中常見的情況,也可以做為參考的例子。

這個例子,先不從佛法的角度談,只講一般普世的態度。當我們知道某人殺人而感到憤怒,心裡很自然會有想要報復兇手的念頭。然而,就算這個兇手應該受到懲罰,我們生他的氣沒有不對,他被殺也是活該、應得的報應,但他周圍那些與他有關卻無辜的人呢?當他被殺時,他的父母會有多傷心?他的孩子會因此失去依靠,他的妻子會因此失去伴侶,他的親友會因此承受多少內心的傷痛?應該要考慮的是,這些人並沒有傷害我,由於我生某一人的氣,卻牽連到無辜的人,讓他們受到傷害,這是不對的。

同樣地,你很討厭某個人,對他口出惡言。表面上你似乎只罵了一個人,但事實上被你影響的不只一人。你罵了他,也轉述給別人聽,跟你站在同一陣線的人會一起同聲批評他、講他閒話、讓他難過。他難過,對你而言是正中下懷,因為你就是為了讓他難過才這樣做的。然而,在他受傷的同時,那些喜歡他、跟他站在同一邊的人也受傷了,這些人不會裝聾作啞,他們的反應會跟你一樣,會開口罵你。你被罵,受傷的不只你自己,你身邊的人也同時受傷了,他們一定會再還嘴。如此一來一往地互罵,本來只是一件小事,最後卻像傳染病般擴散開來,造成許多人際間的混亂。

當你仔細想過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係後,如果你有把握只傷害到那一個你想傷害的人,這還勉強說得過去;但如果沒有這種把握,你知道因為你傷害一個人,將成為眾人受傷的亂源,此時你唯一能做的事,就是閉嘴忍耐。再怎麼生氣也只能閉上嘴,忍下想要傷害對方、甚至取他性命的念頭。

由上可知,即便不談佛法,思惟緣起對我們也很有幫助。


六、培養菩提心

我想到「吃飯」這個例子,這件事是我經常在想的喔,哈哈。

吃飯時,我想著這食物從哪裡來,最直接想到的人就是寺院裡的廚師。廚師煮飯給我吃,我應該要感恩他嗎?剛開始想的時候可能會覺得不必,因為這是他的工作,他只是為了他的薪水才煮給我吃的。不過再想想,這位手藝很好的廚師如果有一天放假,飯菜就不會這麼可口了。所以,多虧這位廚師,今天才能吃到一頓美味的飯。

從廚師開始,可以進一步往上追溯到寺院的管理者、施主,還有賣食材的商店。這些商店雖然是為了賺錢而賣東西,但如果某個東西在麥羅甘吉 (2)沒賣的話,我得花費更多時間去別的地方買,多虧有這家商店,讓我不用跑大老遠就能買到我需要的東西。賣食材的商店對我有恩,還有搬貨的工人、中盤商、農夫、犁田的牛等等,靠著他們的辛苦,我才能吃到眼前的這一頓飯。

不只種田的農夫對我有恩,農夫種田時,田裡有多少昆蟲因此而喪命?不論牠們有沒有為我而死的動機,但牠們確實是因為我有進食的需要,而在農作的過程中喪命,就好像是為我而死一樣。

這一餐飯,是由很多有情付出辛勞、甚至喪命換來的,吃了這樣的食物,卻在惡行中度過一生,真是太對不起他們了,如果沒有好好做,我似乎是不該吃、甚至不配吃這一頓飯。這樣想過之後,期許自己吃下這一頓飯,能做有意義的事情。

雖然吃飯是件生活中的小事,但是你用這種心情去吃,會讓這件事情變得大大不同。

不只飲食,還有很多事情也是如此。身上穿的衣服、居住的房子,是靠許多有情才得到的;我可以在這兒住得這麼安心,也是多虧了許多有情的幫忙;自己所有的快樂,都是靠許多有情而來;所獲得的知識,也都是靠許多有情而有。然而,靠著眾多有情辛苦而換來的這身體、資財與知識,卻只顧著給自己用,這樣應該嗎?我所擁有的,是眾生辛苦給我的,而我日夜想的卻只有自己,這是不對的。若能如此好好思惟,可以大大增強想要利益眾生的心力。

想完食物的「因」之後,可以再去想想從食物產生的許多「果」。在我們的身體裡,除了我們,還住著其他的微生物。雖然我們只是為了解決自己的飢餓而吃東西,然而被餵飽的其實不只自己。如果在吃東西時能想到:「這些微生物也餓了,吃下食物會對牠們有幫助」,這種心情會使得吃飯也成為一種善業。

此外,可以更進一步運用大乘佛教在飲食時的思惟:餵養食物對牠們的幫助只是暫時的,所以要進一步發願:「雖然現在我只能提供暫時性的利益,但靠著這層關係,希望未來我能用佛法,帶給牠們長遠的利益!」

再回到剛才舉的「食材」的例子。剛才講到販賣食材的商店,再往上推,一個經商者之所以能成為商人,又與教他經商知識的老師、學校、送他受教育的父母有關,這樣牽連起來,讓我們受惠的關係網就會變得很大。

我所擁有的安樂,不只現在,包括過去曾經有的、未來將會獲得的安樂,都是從眾生而來。想到這裡,內心會慢慢做出一個結論,那就是:因此,我活著的目的,就是要去利益眾生,包括直接與間接讓眾生受益。在這樣的思惟之後,接著可以藉用《入行論》的兩首偈頌去發願。

「乃至有虛空,以及眾生住,願吾住世間,盡除眾生苦。」
「如空及四大,願我恆成為,無量眾有情,資生大根本。」

第二首偈頌的意思是:希望我像土地、水份一樣,無論何時都能為眾生帶來利益。

試著生起這樣的胸懷,持續培養善良的心。這樣的練習,不但能讓你累積到很多的善業,你的心也會變得閑雅從容。雖然無法馬上直接幫助到所有的眾生,但是,經常運用大乘行者在飲食時的思惟方式,在心田裡播下「希求成佛」的種子,經過持續的努力,善心的力量會愈來愈強大,到最後,你必定能真正無礙地利益一切眾生。

雖然我有時因為生病,整天什麼事都沒有做,但只要那天我有用剛才講的心情吃飯,萬一有人問我:「你今天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嗎?」我至少可以心安理得地回答他:「有!我有好好地吃了三頓飯。」用這樣的方法吃飯,即使整天什麼都沒做,這一天也是有意義的一天。

…出自:2007.12.6 第二講

 

2.北印度達蘭沙拉分為上城與下城。麥羅甘吉指的是上城,即嘉瓦仁波切尊者的駐錫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