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問:您昨天說,適合別人的好方法不一定適合我,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的方法。但我並不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,比如,我覺得自己現在應該要集資淨罪,但怎麼確定這就是我現在該做的次第,或者只是個人的偏好而已?該怎麼選擇眼前的下手處?

答:以學習經論來說,《般若》、《中觀》、《釋量論》這些都要學,但沒有絕對的先後次序,你可以先學《釋量論》,也可以先學《中觀》;以實修來講,也有各種可以做的實修。我講的次第並不是學習經論的順序,也不是實修科目的順序。我想表達的重點是:「道次第」是最重要的。

一、學習的核心:道次第

學佛如果離開道次第,不但很難把學到的與實修結合,也不容易運用;如果不離開道次第,則無論學到什麼,都可以成為道次第的補充。道次第不但整理出修行的先後次第,而且也清楚說明每個修行科目的關鍵處;產生什麼樣的覺受與證量,就代表自己達到什麼階段,這個階段的下一步又該做哪些修行。學會道次第之後,才有辦法判斷自己的程度到哪裡,也才能知道自己應該要從哪裡開始實修。

二、學習的步驟

(一)先廣泛聽聞

學習佛法的步驟,我個人的想法是:先聽聞,而且量要大、種類要多,這可以使你的眼界變得寬廣。必需聽聞的內容有三大類:佛法介紹、道次第、五部大論。

A. 首先建立對佛法的概略認識

傳統上,西藏師長講授「道次實修次第」時,都會直接從「依師軌理」開始;然而,現代人的心已經先被社會上發生的一些事情影響了,無法直接信賴師長說的話。在這種情況下,馬上從「依師軌理」開始實修,很難生起證量。因此,在聞思道次第之前,似乎要先建立對佛法的基本認識才行。

尊者無論在哪一場講經法會中,幾乎都會先概略介紹佛法是什麼。他常說:「雖然學佛的主體是實修道次第,但在進入主體之前,必須先建立對佛法整體的認識。」。在學佛之初,不論精純度如何,都必須先對佛法有整體的認識才行。

B.完整聽聞整部道次第

從整個道次第的架構來看,雖然「依師軌理」與「暇滿難得」是最開始的兩個科目,但如果對道次第沒有完整的概念,這兩科其實不容易修。

以「依師軌理」為例,如果沒有聽過四聖諦與道次第內容,實修這個科目時,很難運用理路去思惟,只能單憑信心要求自己皈依上師。「依師軌理」的實修項目中,有一項是要修「念師長恩」,若你要運用的理由是「師長對我有恩,因為他對我開示空性的道理。」這個理由到底能不能真正說服你,就要看空性在你心裡的價值有多少。如果對空性一點感覺都沒有,對你而言,開示空性之理其實沒什麼了不起,還不如直接給你幾十萬元,你會更感激;反之,若對「空性很重要」有些許體會,想到「上師對我開示空性」,你內心的歡喜感會很不一樣,也會很自然對師長生起恭敬心。

同樣地,如果對空性的重要性有些許體會,在思惟「暇滿義大」這個科目時,想到「獲得人身確實意義重大,因為能夠聞思空性」,就會感到非常歡喜;如果對空性與菩提心的重要性毫無體會,聽到「暇滿人身可以用來聞思空性、實修菩提心」這些話,你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值得高興。在這種情況下,無論你再怎麼修「暇滿義大」,內心也不會有改變。

所以在實修之前,必須完整聽聞整部道次第。


Prev 1/3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