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一、以喻和理由成立「離開蘊體之外,沒有我」

首先,透過喻和種種理由成立「離開蘊體之外就沒有我」。對此,外道會說:「如果在蘊體之外沒有我,那我就不存在了。」這是外道之所以無法認同的關卡,他們認為這樣一來,我也就會沒有了。但是佛教認為,雖然「在蘊體之外沒有我」,但還是「有我」。

在認識「在蘊體之外沒有我」但「有我」這兩個面向時,如果先從「有我」這個面向探討,「離開蘊體而外無」這個概念會不夠清楚。所以要先透過理由和例子去探究「離開蘊體而外,到底是有我?還是無我?」。

透過理由和例子,內心清楚地確認「離開蘊體而外就沒有我」,這是第一步。如果離開蘊體而外就沒有我,那我是否就不存在?產生這種疑問時,心裡要很清楚:不會是「沒有我」,如果朝向「我根本不存在」的方向去想就錯了,正確的想法是「我存在,但並非獨立於蘊體之外」,在這前提下進行第二步,去探求「我的存在方式」。

二、我是以什麼方式存在的?

這兩個步驟中,第一步並不很難,但是第二步「雖然在蘊體之外沒有我,但有我」就有點難。要進入第二步,也必須對於「心的論述」 (1)有些認識才行。或許正因為並不容易,所以會有以下錯誤的認識。

有些人認為自己是中觀應成派,但卻只以「尋而不得」的方式詮釋無我,並認為這就是空性。特別在近代,許多詮釋空性的外國人都用這種方式解釋空性。然而,這只是解釋空性的準備而已。在解釋空性之前,只能先透過「尋找的話,找不到指陳處」這種方式建立基本的理解,但若認為這就是空性,這種認識完全算不上應成派對空性的見地。

有些人只用「他的鼻子不是他」、「沒有指陳處」來詮釋「空性」,但知道「沒有指陳處」,是否就表示知道什麼是空性?不是!但很多人在這裡弄錯了。如果空性只是「一直往下尋找,卻找不到指陳處」,雖然對於智力不好、缺乏學習的人而言可能很難;但對智力高、學習過的人,要認識這種空性並不困難。

空性到底難在哪裡?如果沒有指陳處,那就是「自性無」;若是「自性無」,是否就是「無」?如果不是「無」,那是如何「有」呢?要回答這個問題,無論用的是「唯分別心安立而有」或是其它的解釋都很複雜,而這正是困難所在。

雖然「自性無」,但卻「有」,因為兩者要兼俱,所以空性才會這麼難。如果只單方面掌握「自性無」並不太難,也沒有什麼了不起。另外,在改變心性的效果上,只修無自性,雖能減少煩惱,但卻無法增長功德。

1.「心的論述」,意指關於心的種種認識。


Prev 1/2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