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一、佛法介紹

(一)佛教宗義的三項特質

今天的法會中,聖座首先介紹什麼是佛法,而且內容說得相當廣泛。我聽到的其中一個重點是「佛教宗義的三項特質」,這三個特質分別是:離蘊我不存在、我的相續無始、我沒有創造者。或者可以用以下三個問題,做為探究佛教宗義的起點,這三個問題分別是:我的自性是什麼、我是否有始、我是否有終。其中第三個問題,在佛教宗義中有兩種不同的看法。有些人認為「我」有終點,有些人則認為沒有。

(二)「佛教宗義三項特質」與「緣起見」的關係

在其他的講經場合中,聖座多次以「緣起見、無害行」的角度,為大家介紹何謂佛法。其中,緣起見又分為因果緣起與觀待緣起。(1)

因果緣起的意思是「一切有為法,唯依靠眾多因緣聚合而生」,而這個概念正足以說明佛教宗義的第二項特質「無始」。因為,一切有為法都是由因緣聚合而生,而每個因緣又有各自的前因,只要你認為某個有為法有開始,但因為這個開始必須依靠因緣才能產生,如此一來,你所指出的任何開始都不是真正的開始。所以,從「因果緣起」的內涵,便足以說明「沒有開始」。

再者,從「唯依靠眾多因緣聚合而生」這話中「唯」字,便能說明佛教宗義的第三項特質「沒有創造者」。由上可知,從「緣起見」中的「因果緣起」,便已展現出佛法宗義的後兩項特質。

觀待緣起的意思是「所謂我,是依靠蘊體安立出來的」,因此在這個蘊體之外,並沒有另一個獨立的我存在。由「觀待緣起」的內涵,展現出的是佛教宗義的第一項特質

聖座平常透過「緣起見、無害行」介紹佛法,其中「緣起見」的內涵,正是今天聖座講的「佛教說宗義者的三項特質」。

(三)「緣起見」與「菩提心與證空慧」的關係

聖座也曾在其他的場合中,說明緣起與菩提心和證空慧之間的關係。剛才說過,緣起分為因果緣起與觀待緣起,在因果緣起的論述中,若把因果緣起中的因緣,概略地詮釋為業與煩惱,一切苦都來自對我的貪、來自我執,一切快樂則來自愛他執,根據這個論述開展出菩提心的教授。在觀待緣起的論述中,正因為觀待,所以沒有自性,由此而開展出證空慧的內涵。

總之,從緣起的兩項子項,由因果緣起開展出菩提心,由觀待緣起開展出證空慧。聖座有時會從這個角度,詮釋緣起見與大乘道基礎之間的關係。

既然菩提心與證空慧是大乘道最重要的核心,要如何使菩提心與證空慧不斷進步呢?要使證空慧進步,首先,透過聽聞而理解空性,生起聞所成慧;而後,以自己對空性概略的了解為基礎,自己再運用理路思惟而產生決定、生起比量,這是生起思所成慧;接著修習以空性為所緣的止觀,而後現證無我。然而,只是現證無我並不算是般若波羅蜜多,必須在菩提心攝持下現證無我才行。之後繼續修持到最徹底,完全消除一切不相順品時,才算是「般若波羅蜜多」。在今天的法會中,聖座扼要地做了以上說明。

二、《金剛經》要義

以上的內容,在《金剛經》中透過三個問題呈現。這三個問題分別是:「應云何住、應云何修(2)、云何降服其心」。其中「應云何住」指的是世俗菩提心;「應云何修」指的是勝義菩提心,談到如何讓我們的證空慧不斷地進步;「云何降服其心」指的是如何消除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的相違品。

簡言之,《金剛經》透過這三個問題,談及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。由此可知,《金剛經》在一開始,以大乘道的兩個根本---菩提心與空正見為基礎,開展出整部經的內涵。

聖座教導我們認識佛法的特色時,經常運用「緣起見與無害行」的論述,其中又把緣起見分為因果緣起以及觀待緣起。以上這個架構,是聖座對佛法內涵很特別的統整。記住這個架構、不斷思維,對於智慧的增長會很有幫助。

…出自:《2009華人請法團析釋》第一講

1.觀待緣起,或譯為:依仗緣起。

2.鳩摩羅什譯師原文未譯,法王中文翻譯朗旺格西現場譯為「應云何修」。

此類別中更多的: 02-問答-佛四身的論述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