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一、菩提心為要,此乃噶當派修行命脈

以菩提心作為主要修持,其它修行作為修持菩提心前後的支分,這是噶當派修行的命脈。《正攝法經》說:「世尊,菩薩若能善受善達一法,一切佛法皆在其手。一法云何,所謂大悲。」只要你掌握到這個法、親證它,則整個佛法都在你手中。這是什麼法呢?就是大悲心。接著又說:「世尊,譬如命根若在,餘根亦在。世尊,如是大悲若在,菩提餘法亦當生起。」命根在,其他的根亦在,命根不在了,其他諸根也就都不在。如命根般重要的,就是菩提心與大悲心。

龍樹菩薩造的《菩提心釋論》中云:「咒地等功德,佛德到彼岸,菩提心支分,遍智如是說。」這段文的意思是,佛陀說的一切教授,包括顯密二乘等地道內容,都是菩提心的支分。宗喀巴大師在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裡,多次說到要以菩提心做為核心。由此可知,從佛到諸多正士夫都說,要以菩提心作為修行的中心。

二、如何對「以菩提心為修行核心」產生定解

首先必須對菩提心有正確且完整的認識。若你認為菩提心就是幫助他人的心,而且所謂的幫助他人也只是跟世間人的作法一樣,給窮人一點錢、為病者或遇到困難的人提供一點幫忙,如果我們對菩提心的認識僅限於此,將難以理解為何菩提心會是修行核心。

對菩提心的理解應該要到什麼程度呢?要像《華嚴經》裡說的:「菩提心,如同書首之簡示 。(1)」經論的內容一般都會分為「簡示、廣說」二大部份,先把該書的主題做一個統攝的簡示,雖是簡示,但卻包含完整的內涵,而後才就其內容開展出仔細的闡釋。廣說的內容,全都從前面簡示的內容而來,只是在文字的廣略上有所差別而已。

菩提心也是如此,它是菩提祈願以及菩薩行持的簡示。也就是說,你對菩提心的理解,要到一講到菩提心,你馬上要把整個大乘道的修持完整地現起才行。當你對菩提心有這樣的理解,才能真正掌握到為什麼要以菩提心作為修行中心,才有辦法對此生起決定解。

如果你以為的菩提心,只是小小的利他心、小小的悲心,只是世間共許的善良而已的話,要你以這樣的菩提心做為實修中心,會有點難。

其實菩提心的種子我們都有,它就是一切有情都有的慈愛心。當這顆慈愛的心愈深細、範圍愈廣大,把心的善良特質發展到究竟極緻,就是菩提心。

想一想,即便還沒有到達菩提心的程度,只是一般平凡的慈愛心,對我今生的身心帶來多少好處?如何利益到社會?如果我們去實修慈愛心,如何利益到來生?透過實修慈心與悲心,如何帶領我們到達佛地?由於實修慈悲心,證空慧才得以成為對治所知障的利器;少了慈悲心,無論你用多長的時間、甚至虛空未盡之際觀修空性,都無法對治所知障。特別是,成辦佛陀色身與無限功德的不共因,就是慈悲菩提心。

以上這些話都有經論依據,而且也都能透過理路解釋。如果你能繼續學習,有朝一日,當你也有能力用理由解釋、全然說服自己時,有朝一日,你的心才會終於對於「以菩提心為修持中心」這句話生起定解。

如果實修對你而言,只是偶爾做一下的事,那麼接下來這些話,對你而言就不是那麼重要;但若實修對你而言,是專一決志、要投入最大心力的事,對於你要實修的法,必須先以經論、正理、各種譬喻,確定它是最清淨、最核心、最有利益的法,否則你可能無法持之以恆。也許一開始很用力投入,但在幾個月、幾年之後,你可能就累了、慢慢走向回頭路。但如果一開始你就很清楚它是唯一的路,即使會累,你也不會放棄。

這些大實修,如證空慧、菩提心,都很難在幾天、幾月之內就得到成果,必須要長時間地持續下去才行。繼續下去,終有一日,你會得到成果。

…出自:《2009華人請法團析釋》第三講

1.例如,「印度」是個總略的概念,印度境內的各省、各種風景文化則是細目。同樣地,「菩提心」是簡示,其中細分則有六度、四攝、菩提欲願…等許多的內涵。因此,要對菩提心生起真正的理解,需要非常多的學習。除非完全了解大小乘經藏(包括密咒乘)的內涵,無法真正了解什麼是菩提心。再例如,有兩個人同樣都到過印度,但某甲只到過德里,某乙則深入地到過印度的每一個省及小村落,對印度的風俗民情也有很深的了解。當講起「印度」這兩個字,此二人心中現起的內容與豐富度的差異便非常大。同理,講起「菩提心」時內心現起的概念,若是完整的大乘修持內涵時,這才算對菩提心有真正的認識。

「菩提心,如同書首之簡示」這個認識非常重要。

… 辯經學院 昆秋汪杜格西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