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今天白天的課程當中,聖座講到「諸行無常、有漏皆苦、諸法空無我、涅槃寂靜」。這首偈頌在經論中一再地出現,佛陀經常對畜牲道有情開示這四句偈,許多大聲聞聖者也經常為即將死亡的畜牲說這四句偈。這四句偈頌有時會簡化為三句,但無論是四句或三句,這些話佛陀經常講,其中應該包含很深的意涵。

一、總說

無常與苦,談的是輪迴的體性。由於輪迴的體性是苦與無常,因而生起希求解脫的心。換句話說,因為無常與苦,所以「應該」要解脫。空與無我,談的是能解脫的理由。由於苦的根本是我執,而我執是顛倒的,因為「空、無我」。也就是說,因為空與無我,所以「能夠」解脫。明白輪迴是「應解脫」而且「可解脫」,就會設法解脫。如此思惟後,便會生起希求解脫的心。

要到達某處,首先必須要上路;而肯上路,必須先有想上路的欲望才行。同樣的道理,如果想要得解脫,我們就要走上解脫道;要走上解脫道,之前得要先有希求解脫的心。

無常與苦,促使我們生起「想要上路」的希求;而解脫道的正行,則是空與無我。因此,在名相的運用上,無常與苦是「能成熟之次第」,空與無我是「能解脫之次第」。此即佛法中常講到的「佛陀安置眾生於『成熟解脫』」。

無常與苦,又各有粗細之分。其中,粗分無常指的是死亡無常,思惟一定會死、何時死不一定、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義,這些屬於粗分無常的思惟。經過這些思惟,明白死時除了法以外,其他的一切都不能為我們帶來任何利益,那麼在死時,法又是如何幫助、利益我們呢?由於思惟死亡之後還會再投生,來生如果墮入三惡趣,將會領受粗分的苦苦,因此生起想要脫離惡趣苦的希求。以上這些粗分無常與苦的思惟,屬於共下士道的內容。

至於空與無我,雖然一般在《道次第》中並沒有直接把它們與共下士道結合,但如果要結合的話,可以這樣思惟:領受苦苦的主因是不善業,造不善業的動機是我執。若要完全斷除不善業、斷除惡趣的投生,一定要現證無我才行。

若結合細分無常去思惟,則是:靠著思維細分無常,可以證得最細分的苦「行苦」。至於無我,像剛才所說般去結合即可。

無常的相反是常,苦的相反是執為樂。今天在法會中,聖座針對「不淨」這部份做了很多的開示。

二、把理解與實修結合

昨天曾跟大家談過「確立事實真相的次第」以及「與實修結合的次第」,也提到這兩個次第都很重要。也因此,我覺得大家問的問題很好,因為前幾天大家提的問題,大多是「這是什麼」、「那是什麼」的類型,屬於確立事實的提問,而昨天開始,大家的問題多是「如何學、何時學」。這是很正確的次第:先瞭解事實,接下來也要瞭解自己要如何運用事實與實修結合。就像大家提問的次第般,這兩者都是一定要的,缺一不可。

所以,對於今天講的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,我們要透過理由去思惟。思惟之時,除了它們基本的內容外,同時,也要透過思惟,看看如何能把它們用到自己的生活中。例如生氣的時候,可以用什麼法類來息除瞋心?貪心生起時,又可以用什麼法類來息除貪心?知道「用什麼」以及「何時用」是很重要的。

接下來舉幾個例子,試著結合看看。不知道是否結合得準確,但我試看看。


Prev 1/3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