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此中所修之三摩地,要具二種殊勝,謂心具極明顯分之力,及具專注所緣之無分別住分。有於此上加安樂為三者。

正確的三摩地,必須要有兩種特質:明分、住分。如果心只是能安住,不算是真正的三摩地,還必須要很伶俐有精神。例如,心雖然沒有亂動,卻處於無力、有點懶散的狀態,這樣是有過失的,不算真正的三摩地;反之,心處在觀擇狀態時雖然伶俐有精神,但無法安住,這也是有過失的。所以,真正無過失的三摩地,必須又能安住、又伶俐有精神,要兩者兼俱才行。

若在心不清楚伶俐的狀況下長期修定,這個人雖然號稱在修定,實際上卻有變得愈來愈呆滯的危險。正確修定的人,會比一般人更加伶俐,思考時理路會非常清晰,說話與學習時都會非常清楚又有精神。若用錯誤的方法長期修定,會變得不願意觀察抉擇、不喜讀書、不愛思考,即便知道自己有能力幫助某人,也會懶得理、不想看。若變成這樣,那就有問題了。

是因為修定的方法錯了,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。所以在未修之前,必須先確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定。當你知道真正的定必須具備兩種缺一不可的特質,正修時,發現自己的心不夠清明伶俐,你會知道自己目前並沒有達到真正的三摩地,也會設法解決這個問題。若沒有把整個概念弄清楚,以為只要所緣境選定了就可以去修,或許你可以安住於所緣境上,但若心不能清楚伶俐,則愈修愈愚鈍,這樣就真的吃大虧,真的很可惜。

這也是為什麼宗喀巴大師要引經據典,說明本論是以印度大班智達們的論著為根據而說。因為,若真正想要修止有成,必須以具量純淨的經論為依據而修。如果教你修止的人不重視經論裡所講的方法,只跟你說一些簡要的口訣,告訴你說:「這是最珍貴的教授,照著修就對了。」這會產生很大的過失。正確的做法是:以大經論為重點核心,至於上師口訣要不要重視,就看它是否能增進我們對大經論的了解。若是,才能算是真正的口訣;若與大經論相違,則它就是該捨棄的口訣。文殊菩薩曾跟宗大師說:「當口訣與經論有相違時,應該捨棄口訣。必須把大經論視為最重要的核心。」

能幫助你了解經論的口訣才是口訣;只要與經論相違就不是口訣,正如「為通達而詮說,是教授」這段話說的。彌勒菩薩造的《現觀莊嚴論》是《般若經》的口訣,因為藉著《現觀莊嚴論》,可使我們易於證得《般若八千頌》、《般若二萬頌》、《般若十萬頌》的內涵,所以才說《現觀莊嚴論》是口訣。如果不僅無法達到易於證得經論內涵的效果,反而與經論相違,又怎麼會是口訣呢?

…出自:《2006略論止概說》第五講 2006.9.15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