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對很多人而言,「心」很難辨認。在具有形色的物質之外,我們似乎難以另外指出什麼是心,但誰也不能因此否認心的存在。不過,要對一個沒有學過佛教經論的人證明心識存在,恐怕並不容易。在無法討論實修經驗的前提下,我們平時的經驗,沒有足夠的資料可以佐證「在色法之外,另外有心存在」一事。

只要觀察自己如何運用心識的經驗就知道,一般人只讓自己的心跟隨五官的經驗起舞。六識中,我們只擅於運用前五識,包括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,用五根識去經驗色聲香味觸五種對境。也許你會問:「難道我都沒有使用第六識意識?」有,雖然意識也有派上用場,但對一般人而言,它只會跟在五根識的後面走而已。

我們運用心識的經驗大都局限在根識,由於只熟悉根識的作用,對心識其他的作用方式既陌生、也不懂得運用;而根識的運作方式與外在物質的關係非常密切,這使得我們誤以為意識的作用方式與根識雷同,認為意識也一定要與色法有關聯,所以在解釋意識的作用方式時,就只能繞著神經、腦等範圍討論。如果有人說「在神經與腦之外,另外還有心識」,我們覺得難以想像與接受。

從實修佛法的角度,例如從顯乘《心類學》的觀點來看,「心」是一個總名,它還可以再區分為許多心,這些心不但各自有不同的作用,而且還可以從實際上去辨認、證實它們存在。例如可以覺察到瞋心生起,也可以用慈心對治瞋心,透過修習慈心,你會清楚知道瞋心的力道減弱。

心有很多不同的分類,這些不同的心,有些是此消彼長的關係,有些相輔相成的關係。了解它們的關係,會讓你在運用時更加得心應手。例如,你知道甲與乙這兩種心彼此互相幫助,就可以透過增強乙心的方式,讓甲心的能力增長。只要你真的去試,就會累積很多真實的經驗,只是這些經驗,很難用看得見的色法做說明。特別是透過密乘的實修,還可以進一步辨識出更微細的心。雖然,沒有實修經驗的我們很難在自己的心續上清楚地把它指出來,但是密續典籍清楚說明了如何運用這種微細心識修行,而且實際上也有人做到。

上一世的林仁波切是聖座嘉瓦仁波切的親教師,圓寂時在死亡光明中安住了十三天。當時,有科學家到現場做各種檢查與研究,所以這些陳述,不是我們佛教徒自己關起門來講的話,而是可以被驗證的事。那時林仁波切呈現出來的種種特質,就跟經典裡講的一模一樣。當這種狀態結束、心識離開身體後,屍體的氣味馬上就傳出來。就醫學的角度判斷已經死亡的人,從佛法的角度來看,很多其實都還沒死,他們微細的心識仍然留在身體裡。即便是平凡人,在呼吸停止後,微細心識仍留在身體裡一、兩天的例子也是有的。這些例子可以證明微細心識確實存在。

總之,心識存在。若你懂得運用,就能無限地擴展心的能力;只不過現在我們的心非常散亂,所以無法展現出它的能力。而奢摩他的作用,就是要把心的能力集中起來;把其他心識之門都關上,讓心完全專注在一個所緣境上,心的能力就可以展現。就好比陽光雖然有溫度,但無法燃燒東西,只要透過放大鏡聚光,就有燃燒東西的能力。奢摩他就相當於這個例子裡的放大鏡,透過奢摩他把心的能力聚集起來,就能發揮非常大的效能。

…出自:《2006略論止概說》第二講 2006.9.12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