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午一、無過三摩地修法。午二、引生住心之次第。

在「午一」科判中最主要講的是「八斷行、五過失」;「午二」科判中主要講的是「六力、四作意、九住心」。

午一、無過三摩地修法。分三。未一、心住所緣前應如何行。未二、心住所緣時應如何行。未三、心住所緣後應如何行。

這三個科判,是學習奢摩他一定要懂的內容。第一項是在心還沒有安住於所緣之前,應該要怎麼做;第二項是在心要安住於所緣時,應該要怎麼做;第三項是在心已經安住於所緣後,應該要做些什麼。若不了解這三個科判裡講的內容,根本沒有修奢摩他的本錢。我們這門課也會把重點放在這三個科判,其他的部份若有時間再講。

1.心未住所緣前應如何行

未一、心住所緣前應如何行。若不能滅除不樂修定、樂定障品之懈怠,初即不趣向修定,縱修一次亦不能繼續,旋即退失,故滅除懈怠為首要。若得身心喜樂之輕安,則能晝夜勤修善行,無所厭倦,懈怠已滅,然引生輕安必常精進修三摩地(1)。引發精進,復須於三摩地常有猛利之欲。此欲之因,須由見三摩地之功德,引發堅固之信念,故當多思三摩地之功德,修習信念也。如《辨中邊論》云:「即所依能依,及所因能果。」所依謂欲,勤修依故。能依謂勤,或名精進。深信功德是欲之因。輕安是精進之果。

今天課程一開始有講到,以六度的順序來說,在靜慮之前必須先有精進的基礎。要能修定,必須先滅除懈怠,而懈怠的對治是精進。為何要滅除懈怠?在回答這個問題前,必須先說明「努力」與「精進」兩者的差別。有歡喜心才算是精進。如何生起歡喜的心?要思惟並明白你做的事情能帶來的好處。對於修定感到不歡喜、對於修定之外的其他事情非常熱衷,這些都算懈怠,後者那種情況,就是經論上講的「耽著劣事懈怠」。然而,就算沒有第二種懈怠,只要對修定沒有歡喜感、不太想修,這樣也是懈怠。若不能斷除這樣的懈怠,根本就不會開始去修定;就算去修,也只會修一次不會繼續,所以說「故滅除懈怠為首要」。

若得身心喜樂之輕安……」這段話談的不是滅除懈怠,而很像是滅除懈怠之後的情況。一旦獲得奢摩他,就完全不會懈怠。所謂「輕安」,就像昨天課程裡講過的,當心在不刻意勉強的狀況下專一安住於所緣境上,便會產生安樂。一旦產生這樣的安樂,即便不分晝夜地做善行,身體都不會疲累,內心也不會感到煩躁。所以,簡單說,必須成辦輕安,或者說,必須成辦奢摩他。一旦生起了輕安,就完全不會懈怠了。

然引生輕安必常精進修三摩地……」這段話的意思是,要生起這樣的輕安,必須在能生輕安的因上恆常精勤努力。能生起輕安的因是三摩地,所以必須勤修三摩地;要能勤修三摩地,必須對三摩地生起恆常且猛利的欲求心;要生起這樣的欲求心,必須見到三摩地功德、從而生起穩固的信心才行。所以宗大師接著說:「故當多思三摩地之功德,修習信念也。」在心尚未安住在某個所緣境前,最該做的一件事是不斷思惟三摩地的功德。在這之前,必須一再地聽聞與思惟,讓這些功德能夠入心。如果這個前行基礎做得紮實,那麼,在正修之時,只要稍一提心便能進入狀況;反之,若之前沒有很好的基礎訓練,就不可能馬上進入狀況。

…出自:《2006略論止概說》第二講 2006.9.12

1.本段藏文原文有講到「生起輕安之因是三摩地」。以下是如性法師的譯文:「然生輕安,須於能生輕安之因---妙三摩地,恆常發起精進。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