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12-為何依於福田力可以累積極大福德資糧 - 圖滇悲桑格西 開示集要 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
列印本頁

昨天曾說,就算做某個法行時混雜了世間八風,仍能藉由福田力累積到善根。這個觀點跟剛才講的由動機決定善惡業,兩者並不相違。同樣一個行為,從動機的角度看是造惡業,但由福田的角度看有累積到善根,兩者並沒有矛盾的過失。

對於「由福田力而來的善根」一事,有時講法者非常強調這件事情,聽者心裡會產生「這樣一來,似乎根本不必管動機,只要依著福田力就可以累積福德資糧」的感受,而這種感受與業果裡說的「由於自己有好好做,所以自己得到安樂的果報」似乎有相違之處。但它們其實不但不相違,而且相輔相成。若要仔細解釋為何依福田力會有這種結果,就必須把佛地的論述清楚說明,此處我們只能用很概略的方式說明。

不管內在的動機是什麼,只要有禮拜供養佛、唸誦佛的名號,就能帶來極大利益、累積無邊的福德資糧。為什麼?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從以下角度解釋。剛才說過,做某個法行之前,若有好好修正動機、累積廣大的福德資糧,如此一來,我們心裡想要達成的事會很容易成辦。而所謂的佛,藏音直譯為桑傑,其中「傑」字的意思是「福德資糧究竟圓滿」。成佛必須累積極大的福德資糧,數量多到難以計算。要累積到這麼多福德資糧,以動機來說,必須以無造作菩提心為動機,而且菩薩們會不分日夜地修菩提心,由於串習成為習慣,菩薩連在夢裡也會珍愛他人、一心想要利益有情。我們的作法正好相反,平常看到好事馬上想到自己也要有,看到壞事馬上擔心自己受害,連作夢想到的也都是今生如何趨吉避兇。

發生地震或突然有重物從天而降、發出可怕的聲音時,大部份人當下都只會自顧自地逃跑;但是在那樣的時刻裡,生起無造作菩提心的菩薩馬上想到的是別人,連在剎那間顧念的都是別人的苦樂。對於這樣的心,我們頂多只能用文詞描述說:「喔!到這種程度,就叫做無造作的菩提心。」然而,它可以隨著修行而愈來愈深邃。以悲心為例,看到別人受苦,有些人的反應就像看戲,完全袖手旁觀;有些人心裡會說「哎呀!」,但沒有動力出手幫忙;有些人不但內心有感受,而且也會付諸行動。付諸行動的人,願意付出到什麼程度,又各有不同的底限。有些人的底限是幾天,有些人是幾個月,有些人可以付出一年,有些人則可以付出一生。由於內心受過的訓練各異,展現出的心力強弱就會有不同的層次。要判斷自己或某人的悲心到底有多強,只能在面對境界時才能知道,無法直接量化。

再以布施來說,願意給予對方多少金錢,每個人也有不同的底限。以我們而言,眾生在我們心裡有很多親疏遠近不同的差別。某些人我們連一塊錢也不想給;某些人可以給他一兩塊,某些人可以給他一百,某些人可以給他一千,某些人我們可以給他全部的財產但無法為他捨命,某些人我們連生命都願意付出。就像這樣,在未臻圓滿前,悲心的能力或力道有強弱之分,一旦悲心的能力完全圓滿,就是成佛的時候。

佛果位非常圓滿,無法單靠某個因就能成辦。事實上根本沒有哪個法光靠單一因就能成辦,何況是圓滿的佛果?想要成就佛果位,必須要圓滿地累積非常多的因,包括無邊的布施、無邊的持戒、無邊的忍辱等。一個經過這樣修行而成佛者,若要問他到底已累積了多少福德資糧,根本無從回答,完全不可思議。這樣一來,一個成佛的人,就成了一位不論心裡想什麼就能有什麼的人,因為他就像是一個擁有用不完金錢的人一樣,無論想要什麼都能成辦。那麼,佛想要成辦什麼?他所有該斷都完全斷除,沒有絲毫從自己出發的任何欲求,他唯一想要的就只有利益有情而已。因此,他會祈願或說他的欲求是什麼?以「僅僅只聽聞我的名號,眾生也能獲益」這個祈願為例,一般而言,任何一位平凡人只要對佛生起恭敬與信心就可以累積福德資糧,但佛特別的祈願是:「不論有情對我有沒有恭敬與信心,只要聽聞或唸誦我的名號、見到我的畫像,就能累積無量的善根、成為獲得解脫的因。」在如此強力的欲求下去實修,加上福德資糧的力量,等到成佛時,從佛那方面就會展現出「所欲如願成辦」的能力,而這個道理正是業果的道理:佛累積了福德資糧,於是佛會獲得所欲能如願成辦的能力。

從我們這方面來說,若我們也能生起好的欲願,並以清淨的動機做禮拜供養等法行,在兩方(佛與我們)都具足的情況下,當然會帶來很好的結果。若我們的動機錯誤,由此會產生一種結果,這是業果之理;由佛那方面能帶來的結果,也是業果之理。所以,由「不觀待動機,僅依福田力亦能累積善根」一事不但不與業果相違,反而是由業果產生的結果。所有的安樂都無欺誑地由累積福德資糧而來,就是基於這個道理,而說佛由於福德資糧圓滿,所以他希望成辦的事情都能如願成辦。

同樣的,對佛供養禮拜可以獲益,一般人心裡對這句話的解讀,有可能把它與對世間天神或在社會中與人交往的態度混為一談,覺得供養像是在交換,透過供養佛而得到佛的幫助。但事實上,這件事不需要從這個角度考慮。因為經典上說,對法禮拜供養可以累積福德資糧,對經典禮拜供養可以累積福德資糧、心想事成、獲得加持。但事實上經典是書,紙張與文字都不會思考,但這樣做會為我們帶來安樂。

所以,不懂得掌握這個關鍵的人,會不重視前行的修正動機,只重視正行要做到多少數字的禮拜或持咒。然而,用這種作法累積的數字,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很多、成績單很好看,但它的品質並不好。就像光看帳面的數字,某人好像很有錢,但計價單位是印尼盾等幣值很低的錢,則這個人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富有,當他真正要拿這筆錢買東西時,會發現這些錢其實沒有什麼購買的能力。與其這樣,不如在前行時好好修正動機,就算因此使得能做正行的時間變少,以致於做不到很多數字也沒有關係。例如,與其在沒有好好修正動機的狀況下,唸一萬或十萬遍六字大明咒,不如把大部份的時間用來修正動機,例如用十五分到二十分鐘慢慢地修正動機,然後再唸一次或一圈六字大明咒,如此累積的福德資糧大過前者。必須明白的是:我們要的不是數字而是福德資糧,是為了累積福德資糧、淨除罪障才持咒的,既然如此,就要用更能達到目標的方式去持咒才對。雖然乍看之下只唸了一次,數字只有一;就好比手上的錢財數字雖然只有一,但它是幣值較高的美金或英磅,要用的時候才能真正派上用場。這是為什麼把修正動機看得如此重要的原因。

由溫薩巴尊者父子傳下來的口訣,在所有法行開始之前,先以統攝的方法觀察思惟三士道次第,直到內心受到影響為止,用這種方法修正動機。之後,在正行時就算沒有得到太大的改變也沒有關係。用這種作法也許能做的不多,但凡做的品質都會很好。然而,以我們來說,好像有計算數字才覺得舒服安心,因此不重視修正動機。這樣做是不對的,但大部份的人都習慣這樣做。

…開示日期:2007.5.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