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生起菩提心,需要什麼條件?具備兩個欲求,就能產生菩提心。第一個欲求是,想要成辦有情義利、讓一切有情都離苦得樂的欲求;第二個欲求是,自己想要成佛的欲求。第一個欲求又包含兩部份,希望有情離苦的欲求是大悲心,希望有情得樂的欲求是大慈心,所以第一個欲求也可以說是慈悲心。第二個欲求也可以說是想要成佛的心,若能明白成佛之後為何能利益眾生、明白自己有成佛的能力,愈朝這方面思考,就愈會生起想要成佛的心。因此,簡單說,只要具備慈悲心與想成佛的心,就會生起「為利眾生願成佛」的菩提心。

(一)慈悲心與想成佛的心,匯為菩提心

接著,我想借著河流這個譬喻,看看菩提心這條大河如何形成。一條大河的形成,是從開端的源頭、匯集眾多支流,最後才形成一條大河。剛才說到,只要具備慈悲心與想成佛的心,就能生起菩提心。透過學習,明白什麼是佛、確信自己有能力成佛、成佛之後能廣大利益一切眾生,這條是「想要成佛之心」的河,當這條河,與另一條「慈悲心」的河匯流之後,就成了菩提心的河。

(二)悅意慈與能見對方受苦的智慧,匯為大悲心

大悲心是希望一切有情脫離輪迴苦、行苦、我執的心,這條河必須匯集兩條支流。在繼續講下去之前,必須再說明一個道理。先舉個例子,有三個人,他們分別是你的敵人、父親與母親。基本上我們對父母的愛差異不大。現在母親沒有生病,但父親生病了,敵人也生病了。你那種希望對方離開痛苦的悲心,會對誰產生?只會對父親產生。也許媽媽的身體也不舒服,但你沒有看到,因為沒有看到,即便是親愛的人,也不會生起悲心。

由上可知,要生起希望對方離苦的心,必須要有兩個條件。第一個條件是要看見對方在受苦;第二個條件是慈愛。就像你明明也看見敵人受苦,為何生不起悲心?因為你對他沒有愛。如果對方是跟你毫無關係的人,我們會對其中有些人生起一點慈愛,對有些人則不會。也就是說,大悲心的河,須要兩條支流匯集,一條是慈愛的河,另一條是能看見對方在受苦的智慧之河,匯集這兩條支流,才會生起希望對方離苦的悲心。

大悲心在講的並不是一般的小苦,而是輪迴苦。要生起大悲心,必須具備能看見眾生在輪迴受苦的智慧,因此要有能力看見行苦,看見眾生受到行苦折磨,如何因為煩惱而受苦,這種智慧必須透過訓練才能產生,這是一條支流;另一條支流是以一切有情為所緣的慈愛心。透過訓練生起這兩種心,當這兩條支流匯集,就會產生大悲心。

對一切有情生起慈愛心,又看到並確信一切有情正在輪迴中受苦,接著就會生起「若一切有情都能離開痛苦該有多好!」的心,這就是大悲心。要生起大悲心,必須要有剛才講的兩條支流匯集才行。

(三)由念有情恩,產生悅意慈

對眾生的慈愛心要如何產生呢?慈愛心這條支流,源頭來自思惟有情對自己的大恩。思惟有情恩的方法有兩種,分別是七因果教授與自他相換教授。兩種方法任選哪一種都可以,當然兩種都用會更加圓滿,但也可以擇一使用。

運用七因果教授思惟有情恩的方法是,思惟一切有情曾經是自己的母親,由此產生一切有情對我有大恩的心情。除此之外,還有很多方法可以運用。雖然時間不多,但還是舉個例子,不過這例子講的不只是如何憶念有情恩。

一個有著「我想成佛」想法的人,一旦生起想要放棄某人的念頭,後果會是什麼?例如,如果我心裡決定放棄某人,無論他是好人或壞人、仇人或恩人,只要我放棄他,生起再也不要利他的心時,「願一切有情離苦得樂」這個誓願裡的一切有情,就會因為少一個人而不完整,此時,我等於是放棄願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的心了。

雖然表面上只說要捨棄他,但事實上被捨棄的是我心續上的大悲心;捨棄大悲心,也就捨棄了菩提心;捨棄菩提心,也就捨棄十地菩薩的功德;如此一來,所有我可能獲得的佛功德也被一併捨棄掉了;捨棄了佛果位,也就捨棄了在成佛後能做的一切利生事業;眾多有情的義利,同時也就被捨棄了。這樣說來,雖然我直接想要捨棄的只是某個人,但事實上被捨棄的是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有情,以及自他暫時與究竟的一切安樂。如果真的有這樣的體會,我會知道,無論對方是怎麼樣的人,無論他對我是好或壞,就是不能放棄他。也許我會很氣他,但同時也絕不捨棄他,就像孩子一面被媽媽打,在同時也抱著媽媽不放一樣。因為,自他一切有情的一切安樂,都要觀待對方才能成辦。

再回到河流的譬喻。若要思惟一切有情曾經當過自己的母親,必須先相信有前後世才行。所以再往前追溯,必須要有思惟前後世的心,由此而生起知母、念恩等心,而後才能生起對一切有情的慈愛心。「慈愛心」這條河,要透過這樣的過程產生。

…《2008道次第概說》第五講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