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11-【問答2】您如何感覺到《甘珠爾的》的作者是同一人? - 圖滇悲桑格西 開示集要 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
列印本頁

問:您說讀《甘珠爾》時可以感覺到作者是同一人。請問您是如何感覺到的?

答:我無法指出作者就是某一人,但是《丹珠爾》裡的論典,包括龍樹菩薩、無著菩薩等祖師的著作我讀過不少,也讀過西藏祖師寫的論典,讀的時候會知道這些著作出自不同作者之手;同樣的,讀《甘珠爾》時也是如此。不過,同一位作者用不同的方式寫書,這也是有可能的事。

有些專門考證歷史的人,還能指出某些佛經的年代與講授處。例如,有人說《般若二萬頌》是在另一個時代、由一位居士從波達拉這個地方請回來,《般若十萬頌》則是龍樹菩薩從龍族國土請回來。總之,在廣為人知的歷史記載中,這兩部經來自不同的地方。不過,比對這兩部經文的內容,無論在主題、講授次第等方面都毫無差別,只是在廣略程度上不同。這幾部《般若經》,《般若八千頌》最略,《般若二萬頌》居中,《般若十萬頌》的內容最廣。總之,只要對照內容就知道作者是同一人,只是最初的來源與後來弘揚的地方不同而已。

從大乘佛教的觀點來看,廣中略《般若經》都是佛陀親口說的,只是書寫下來後,在不同的地方弘揚,之後又再匯集在一起而已。如果它們不是佛說的,當然有可能出自不同作者之筆,但若是如此,為何最後匯集在一起時,內容與主題竟完全相同,只在廣略上有差別呢?

剛才在課堂中跟大家講這段話,我想要表達的重點是,如果連一本佛經都沒仔細看過,如何能直接評斷它們不是佛說的?再者,研閱聲聞經典一段時間、理解得比較深入後,我曾經產生幾個疑問,百思不得其解。此時,我從大乘經典找答案,很多問題因此完全得到解決。同樣的,在只讀大乘顯教經論時,我在幾個比較艱深的議題上遇到了瓶頸。那時我的狀況是,雖然無法反駁顯乘經論做出的結論,但對於如何導出結論的細節關鍵,覺得似乎不夠清楚。之後我進一步研閱以無上瑜伽為主的密咒乘典籍,由於這些典籍把密續觀點的基道果講得非常仔細(1),心中的疑雲便一掃而空。綜合這些經驗,我認為這些經典,從佛陀在聲聞經典宣說如何持戒開始,一直到密咒乘深細的佛法內容,彼此間應該是有關連的。

《涅槃經》全文應該約有十二函,但譯為藏文的只有兩函。佛陀在即將圓寂前開示這部經,他對弟子說:「我快要死了。若對我說過的法有任何疑問,現在提出來吧!」有些智者菩薩就問佛陀:「您曾經某一時這樣說,在另一時卻那樣說,為什麼您的說法不一樣呢?」整部《涅槃經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的問答記錄。雖然有人說這部經可能是由後人編造出來的故事,但如果它確實是佛說的,我們就可以從這部佛經的內容,看到佛陀仔細的解釋。佛陀仔細釐清了他為何在不同場合與時間,做出不同的開示。佛陀說:「我在某一時如此說,是基於某某理由;在另一時如此說,是基於某某理由。」從見地、行持到實修方法上,統統都有講到。

聖座嘉瓦仁波切詮釋三轉法輪之間的關係,以及與密續教法的關連時曾這樣說:「佛陀在初轉法輪時宣講四聖諦;若要徹底了解四聖諦中的滅諦,就一定要認識佛在中轉法輪時宣講的空性;所修的空性相同,而能修空性的心,則可以透過末轉法輪時宣講的修行方法,讓能修的心變得更細微一些;而若要明白對心識最徹底的解釋,就要進一步研閱密續典籍。」


雖然大小乘經典對於什麼是佛的解釋不但不同,而且差異有如天壤,但是判斷什麼是佛、如何成立佛有功德的步驟卻是相同的,那就是:先透過徹底研究佛經的內容,確立內容為真,而後才做出講法者是佛的推論。

小乘經典主要宣說的內容是四聖諦。小乘經典在判斷什麼是佛、佛有什麼功德時,會先研究小乘經典裡說的四聖諦內容是不是事實。雖然這些內容乍看之下似乎難以置信,但在研究之後,可以確認它們都是事實。然後再看,第一個把這些事實講出來的人是誰?是佛陀。那麼,佛陀又是怎麼知道這些事實呢?一般人都是在經過學習、有老師教的情況下才會懂,但佛陀這一世沒有老師教就能懂。當然,如果佛陀說的,只是某個小範圍裡的事實,這種結果可能來自他的聰明與努力,就像有些科學家窮盡畢生心力思惟鑽研,最後發明出某個學說一樣;然而佛陀宣說的四聖諦,基道果的論述既完整,包含的範圍又極寬廣,其間的因果關係深細又縝密,在沒有老師教的情況下,就做出如此仔細、完整、毫無錯謬的論述,表示這些內容必定來自他的親身經驗。根據這個理由,可以成立本師釋迦牟尼佛具備佛的功德。

大乘經典的作法也是如此。首先研究大乘經典說的基道果論述是否屬實,透過理由建立徹底的認識後,再看最初宣講這個事實的人,在這一世中,他在沒有老師的教導下,就能講出這些內容,表示這些內容例如大悲心、證空慧等,都是根據他的親身經驗講出來的。由於他所講的就是他的證量,所以只要看看是誰第一個宣講這些內容,便能證明他就是佛。運用這個理路,若最初宣講者是本師釋迦牟尼佛,那麼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佛,若最初宣講者是龍樹菩薩,那麼龍樹菩薩就是佛。判斷誰是佛,不是根據他的外形,而是從「誰是首先宣講事實的人」去判斷。而且這種判斷方式,可以透過理由做出解釋。

當你對大乘基道果的論述概略了解之後,回頭再看聲聞乘的經典,會有一種「在小村莊裡蓋豪宅」的感覺;而大乘經典則會讓你感覺回到大都市。大城市的腹地既廣,又非常便利,到過大都市後再回到小村莊,相對上會覺得有點狹隘。雖然小村莊也不錯,但會有一種有點不夠開闊的感覺。

以大乘的內容來說,要真正了解大乘基道果的安立,必須徹底認識四聖諦;要真正認識四聖諦,必須確認前後世存在。這樣說來,認識前後世是非常重要的基礎,若這個部份隨便帶過,往後的學習也會變得很不穩固,對於佛存在、佛以親身經歷宣說等這些事實,在你心中建立的認識也將不過爾爾,無法學得扎實透徹。雖然,不承認有前後世,佛法有很多內容還是能提供很多助益,所以對這樣的人介紹佛法,還是有很多可以說的內容。但是,就我個人的感受來說,在不談前後世的前提下介紹佛法,就無法把佛法觸動我最深的喜悅傳達給對方,總覺得自己能提供的幫助很有限。那種感覺,就好像雖然說要請對方吃東西,卻只端上一盤馬鈴薯皮請對方吃一樣!

1.密續四部中,把基道果安立得最仔細清楚的是無上瑜伽部,事部與行部可能就沒那麼清楚了。

…出自:《2008道次第概說》第一講 2008.7.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