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下士道的內容不難理解,只是不易相信。例如「來世投生三惡趣」一事,只是不容易真的相信,但只要聽過解釋應該就會有概念。由於不難理解,所以對於某一類信心強大的人而言,雖然沒有能力用智慧觀擇,但他同樣可以對下士道的法類生起信心並且身體力行,如此便能達到下士夫的目標。

有位法友曾用以喝水為例說明這個概念。桌上有兩杯一模一樣的水,某甲仔細檢查後確定水裡沒有髒東西後喝了水;某乙完全沒有檢查就直接把水喝了。這兩個人因為喝了同樣的水,所以這水如果有害兩人都會受害,如果有益兩人都會受益。無論他們事先有沒有檢查,只要喝下去,結果都一樣。同樣的,下士道的內容要在內心形成概念並不困難,不需要很大的智慧與深厚的學習,當然如果能學得很多是很好的,因為可以建立更穩固的信心,但沒學很多也能形成概念。形成概念並且照著去做,同樣都能帶來投生善趣的結果。沒有理由光憑信心就夠的人,雖然說不出道理,但因為佛陀與上師有說,他就盡力照著去實踐,努力持守斷除惡業的戒律、努力行善;需要理由才能建立信心的人,經過智慧檢擇後確定下士道的內容為真,然後才付諸實踐。這兩種人都實踐了下士道的法類,最後都會獲得增上生的結果。所以,以下士道的法類來說,無論靠信心或是靠智慧,都會因為實踐而帶來相同的結果,只是穩定度會有差異。

但是中士道就不能光靠信心,要靠智慧才行。解脫二字雖然很多人都會說,但內心的想法卻可能很不相同。印度外道其實很多派別也都承許解脫的存在,他們都有各自對解脫的論述;在佛教內部,毗婆沙宗與經部宗主張的解脫,在中觀應成派的眼中不算解脫。

內外道各宗義對解脫有不同的看法,要區分外道與佛教的差異似乎還容易一點;進入佛教內部的差異時,就有很多細節需要仔細辨識。例如,如果解脫是從苦諦脫離,但什麼是苦諦?對苦諦的看法,會影響對解脫的理解;如果解脫是從煩惱脫離,但煩惱有很多粗細的區別,從哪種煩惱脫離才算解脫?如果解脫是從我執脫離,但我執一樣有很多粗細的區別,從哪種我執脫離才算解脫?以上問題若要一一釐清,就必須要多方面學習;如果學得不夠多,只是大概講講什麼是解脫,可以說是脫離苦、脫離煩惱、脫離我執,這些說法都沒有錯,但若要知道得更仔細就一定要學習,沒有別的辦法,就算信心再強也幫不上忙。

光靠信心無法到達目的地,因為你最後會走到的解脫之地,是由內心認識的解脫決定。心裡真正的想法,才是最後會到的地方。例如,某甲要去大昭寺,但他心裡把別的寺廟當成大昭寺,當他真正上路後,最終會到達的地方會是別的寺廟不是大昭寺。同樣的,雖然都是為了追求解脫而修道,但你所修的道最終會帶你去哪裡,與你心裡認識的解脫有關;如果對解脫的認識有錯誤,最終得到的結果不會是真正的解脫。然而,要正確認識解脫並不容易,除了學習之外沒有別的辦法。再者,為了認識我執就必須學習無我,而無我也有很多粗細之差別,要學懂這些內容,一定要學習與思考才行。

要學習經論,也要結合自己的經驗去思維,才能認識什麼是解脫。對照經論的描述並透過理由與自身的經驗,準確地建立解脫的概念,因此相信穩定的安樂確實存在。當這個概念正確地建立後,才去成辦解脫之道,則你所做的才會真正成為解脫之因。成佛也是在解脫的前提下進行的,要成佛當然也必須學習。龍樹菩薩曾說:「增上生即樂,定善謂解脫,成辦此二因,略說即信慧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信心可以成辦增上生,智慧才能成辦決定勝。決定勝指的是解脫與成佛。

…出自:《2008道次第概說》第二講 2008.7.5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