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有個概念很重要。很多人似乎把「讀經論」和「實修」當成兩回事,但宗喀巴大師一生都在反駁這種說法。宗大師說,把「該知道的法」與「該實修的法」分開是完全不對的觀念。彌勒菩薩也說,沒有人比佛更厲害,若有人說某種法不是佛的教示,卻是可以實修的口訣,並號稱這種深奧妙法只能私下秘密傳授,根本沒有這種事。

如果佛的厲害只是像大學者或科學家一樣,佛經只是他把自己研究成果寫成書,則這些內容的確可能不完全正確,但佛的教示並非如此。佛說的法,完全是以慈愛為動機,為了幫助所化機能實修、能獲得利益而說。所以,若說在佛語之外有更殊勝的口訣教授,這是完全不對、不可能的事。

同樣的,印度諸大智者的論典、宗大師父子三尊的論典等等,也都是為了幫助大家更能容易了解佛語而寫的解釋。佛語的定義是「為了斷除所化機的煩惱,導師開示的究竟佛語」;談到論典時一般會講到「勤聞、勤辯、勤修」三種分類,並說佛教的論典是「勤修」之論。也就是說,佛教論典都是為了實修而寫,若不符合這個目的,無論作者的名氣再大,都不算是佛教論典,只能算是一般論典而已。

為了懂得要實修的內容,所以必須學習經論;但學習後若依舊不知如何實修,就要靠著道次第,把所學的經論與實修結合。否則,學經論是一回事,實修時卻另外拿著一個沒什麼人知道、號稱秘密典籍的法類去實修,這種作法真的很奇怪。這些口訣或許並非一無是處,但就像文殊菩薩對宗大師說的:「凡與佛語不相符者皆應捨棄!」無論什麼口訣,只要與本師釋迦牟尼佛的《甘珠爾》,以及被佛直接授記的大祖師如龍樹菩薩等具量師長的著作相違,該捨棄的永遠都不是經論,而是那些所謂的口訣。

「班智達」代表著學識淵博,「瑜伽士」表示有實際修持。一般而言,大部份的班智達都是瑜伽士,所以這兩種角色並不是分開的,但在解釋這兩種角色的差異時,班智達是從學問的角度看,而瑜伽士則是從實修的角度看。若借用醫藥來譬喻,班智達就像是藥品研究人員,某一種宣稱可以治病的藥到底有沒有效,必須經過藥品研究員的檢驗,透過儀器與動物實驗,看看藥的材質、作用,研究不同材質的藥應該如何搭配等;瑜伽士就像是吃下這個藥、用親身經驗證明藥效的人。

那麼,道次第又像什麼呢?道次第的內容全部都以佛語為根據,一般而言,這似乎也是宗大師的習慣。宗大師說法不只都有佛經根據,也有佛授記的無著菩薩、龍樹菩薩與諸大班智達的論典根據。只要去觀察研究這些內容,檢驗它們的正確性、分辨它們是了義或不了義,透過觀擇的過程,內心的確定感也會愈來愈強。某些文章只是簡單地講些歷史與大概的好處,乍看之下好像有道理,卻禁不起理路觀擇,一旦用理路觀擇,那種有道理的感覺就會在心裡消散掉。但道次第不一樣,它既能通過班智達的理路檢驗,也經得起瑜伽士的親自實修,只要照著修,內心就會生起覺受。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與《密宗道次第廣論》都是宗大師經過實修、生起覺受後寫下的論著。

由上可知,道次第不僅是由智者寫出來的論著,它既通過理路的觀擇,也通過實修者的驗證。宗大師在實修道次第的同時,也做了很多集資淨罪的法行,產生覺受之後,又寫下《廣論》等道次第的論著。不只宗大師,後來照著這個方法修而產生覺受的人,從古代到現在都沒有中斷過,例如聖座嘉瓦仁波切、洛切仁波切、日宗仁波切等都是。


Prev 1/3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