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概略認識三士道次第之後,接著說明之前為了避免初學者混淆,而沒有清楚說明的「共」道的概念。

例如,以地理位置來說,現在我們上課的地方是北印度的麥克羅甘吉,從這裡往下走一點會到達雪,從達雪到德里中間會經過的城市是剛惹。現在有三個人一起出門,某甲只從這裡到達雪,某乙要到剛惹,某丙則要去德里,剛出發時,大家坐在同一部車上、走著相同的道路,但其實各自的目標不一樣。從這裡到達雪之間的路,是甲乙丙三人共同都會走的道路;從達雪到剛惹之間,是乙丙兩人共通的道路;從剛惹到德里的路,只有某丙一個人繼續走。同樣的道理,下士道是下、中、上士夫共通的道,無論是只追求來世投生人天的下士夫,還是希求解脫的中士夫,以及想要成佛的上士夫,三者共同都必須走這條路。而道次第是以上士夫為主要所化機的大乘論典,所以在講下士道時,會加上「共」這個字,成為「共下士道」。

只追求來生獲得人天果報的人不須要走中士道;但是,想要解脫與想要成佛的人都必須走中士道。由於中士道是這兩種人同樣要走的道,所以把中士道稱為「共中士道」。至於上士道,則不需要加上「共」字。

道次第是大乘論典,設定的目標是成佛。為了朝這個目標邁進,首先要走與下士夫共通的道路,而後走與中士夫共通的道路,最後才走上士夫之道。

成佛必須實修六度,為此必須發起菩提心,在此之前必須生起共中士道,為此必須生起共下士道。對於這些次第的必然性,在我略做一些解釋後,希望大家能把它們放在心裡經常思惟,重視這件事情,直到內心真正生起確定感。當然,在經過思惟之後,即使你不認同這條修道的次第,也會因此有自己的一種走法;若經過思惟後產生相同的定解,你會因此有一條清楚的道路。總之,希望大家能把這段話放在心上努力思惟、做出決定。千萬不要只是隨便想一想,覺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,然後隨便地把這件事情放在一邊,這樣很容易走錯路。

一旦產生確信、做出了決定,接著就會有相對應的安排與計畫。該設立什麼目標、目前的位置在哪裡、下一步該從哪裡開始…,對於這些問題,你會有自己的想法,也會明白正確的作法是什麼,因此可以走在正確的道路上。

若你很清楚自己的目標,以及在這條道路上必須經過的次第,那麼「修正動機」這件事情對你而言,就會變得很實在。例如,你覺得應該要成佛,先不論這個希求心是否具量,但你想要成佛,所以你需要實修共中士道、共下士道;下士道包括業果等內容,這些都需要學習與觀修,才能真正生起證量。為了生起證量所以必須觀修,觀修之前必須瞭解,為此所以要先學習。若你想要廣泛且完整地學習,又看到藏系佛法保留很精純的方法,所以打算直接以藏文學習藏系佛法,所以你必須講藏語、學藏文。你心裡清楚這些次第的必然性,起步時,雖然看起來只是在學藏文字母,但是,當你想著「為了一切有情我必須成佛,所以我要學藏文」時,就是真正在修正動機了。

做什麼事情都是這樣。若你很確定目前正在做的事與目標間的因果關係,則思惟目標就是在修正動機,例如「為了利益一切有情,我現在要做課誦」、「為了利益一切有情,我要持戒」,這些都是。否則,雖然課誦並非完全無益,但在沒有正確動機做為前導的狀況下,就只有口頭唸誦的利益了。

唸誦《皈依發心》時,我們都說:「以我所行施等善,為利眾生願成佛。」大家都這樣唸,感覺上似乎也很容易,但若要它成為內心真正的想法,必須思考的內容其實很多。修正動機的方法,一般都是用「透過我目前所作的事情,願能成就佛果」這種思惟,然而,透過你目前做的事情,如何達到成佛的目的?如果你很清楚成佛之道必須經過的完整次第,這個問題將不難回答,而你所唸的《皈依發心》將會是真話。

舉例來說,目前我們講課所在的這間策秋林寺,位於往大昭寺的半山腰上。從這裡往上看,可以直接看到大昭寺。現在,有一位對達蘭沙拉完全不熟的外地人來到策秋林寺,想去參拜大昭寺。在不熟悉當地環境、又沒有事先研究清楚的情況下,他應該只有兩種選擇,一種是沿著路走,走到哪裡算哪裡;另一種是抬頭看到山頭上的大昭寺,不管腳下有沒有路,也不管一路上會踩到什麼,反正就筆直地往前進。然而,這兩種方法都不是好方法。正確的作法是,先看一下大昭寺在哪裡,知道大昭寺所在的方位,就可以稍微推測應該要走哪條路;當真正上路時,也要很仔細地看路,隨時檢測自己有沒有走對路。

學佛也是如此。首先想清楚自己要去哪裡,無論是解脫還是成佛,都必須先對目標有一些認識;為了認識目標與明白一路會經歷的過程,所以要去學習。若沒有學習,很容易變得盲從,走到哪裡算哪裡,人家跟你講這個法要學、那個戒要守,雖然你照著做,但你根本不清楚這些事情能帶領你到什麼地方,所以也不清楚目標是否能真正達成。另一種人雖然清楚目標是成佛,但對於應該經過的次第並不清楚,雖然學了經論、也去實修,但不持戒、不重視業果,結果來世墮入三惡道。這就好像只管著筆直地朝著大昭寺前進,卻沒有避開懸崖而掉到山谷跌斷雙腳。腳斷了,要怎麼到大昭寺呢?

上述兩種作法都不對,正確的作法是,一方面要看到目標,二方面也要明白自己的狀況,邊走邊調整。

…《2008道次第概說》第四講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