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但我認為,或許可以從以下這個角度去想一想。如果有人問:「應不應該相信佛法僧三寶?」佛教徒都會說:「應該。」如果問:「應不應該考慮來生以後的事?」我們也會說應該,是吧?雖然我們的回答,都是符合事實的答案,但如果提問者完全無法接受有前後世,只要一聽到這幾個字馬上就會關上耳朵;或者你知道提問者心裡對佛教有成見,一講到有佛教色彩的話題就完全不想聽。這時候,你會怎麼做?

不相信前後世存在的人,佛教的思想依然有益於他,例如可以使他的內心更加平靜;信仰其他的宗教如基督教、依斯蘭教,甚至是不認同宗教的人,只要願意試著了解佛教思想,都能為他們帶來好處。佛教的思想,能為整個世界與個人帶來好處,這是不爭的事實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佛教思想當然是應該要學習的內容。然而,如果對方是個完全不能接受前後世觀點的人,你會怎麼勸他?

說不定你也會換一種表達方式,例如:「那前後世這部份就跳過不學,先學其他的內容就好!你可以學空性、學利他,對你會有幫助。」面對不喜歡佛教的人,你可能會說:「不一定要恭敬三寶,不一定要當佛教徒,但還是可以認識佛教思想啊!」也許你會善巧地對他說:「你本來信什麼教,就繼續信那個教,不用改變本來的宗教信仰。但是佛教見地還是可以學一學。」同樣的道理,對於程度特別低、一講到「要依師」就完全不能接受的人,或許你也只能跟他說:「反正先學再說,不一定要依師。」

對於上述那種表達方式,如果理解成「事實上可以不依師、不考慮來生、不恭敬三寶。」那就不對了;從事實的角度看,可以不依師嗎?不行!可以不考慮來生、不恭敬三寶嗎?不行!然而,對某些人講佛法時,用上述那種表達方式是可以的。如果我們遇到那些人,恐怕也會說一樣的話吧!

若是不打算實修佛法、決心不當佛教徒、但想要認識佛教見地的人,的確不需要學習依師軌理,因為即使沒有依師,還是可以得到他要的東西;同樣的,如果學佛法只是為了擁有講經的資格、賺到錢、獲得美名,這樣的人就不一定要依師。當然,如果能依師也很好,因為依師可以幫助他們在學法的過程中避免一些過失,例如對師長產生觀過的心;不過,若少了依師軌理,他想要的目的應該不致於無法達成,最終還是可能如願地成為能言善道的人、成為專家、考上格西、賺到錢。

聖座嘉瓦仁波切把佛法分為三個部份:佛教科學、佛教見地、佛法實修。把目標放在佛法實修的人,沒有依師軌理就不行。

對於聖座說的「不用依師也可以學佛」這句話,我的解讀是,就像聖座有一次說:「不視說法者為上師亦可聽法的理由是,經典中說要觀察上師,而觀察上師的方法,只能先去聽他講了什麼,觀察他講的內容是否正確,而不是從他的胖瘦等外表來判斷。」而我在課程一開始說的「希望大家以觀察的心態聽課」,根據的就是聖座講的這段話。

…出自《2008依師軌理》第一講2008.8.25


« Prev 2/2 Next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