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後來,這三個人有機會聚在一起,評估各自的修行成就時,第一名是種敦巴尊者,第二名是俄昧,第三名則是袞巴瓦。不過,大家不要因此誤解,以為袞巴瓦是證量很低的修行人,他的證量很高。

講到這裡,有一個觀點要澄清。做為上師的侍者,如果上師對你而言就像兄弟一樣,那你只是在為兄弟服務,不是在侍奉上師;或者你是因為「是朋友」的理由而侍奉上師,甚至是為了獲得報酬而做侍者,在這些狀況中,雖然你看似在侍奉上師,但實際上不完全是上師的侍者。唯有真的把對方視為上師而侍奉他,此時你才真正是上師的侍者。由此可見,即使對象是同一人,心態不同就會造成差異。

為什麼上師很重要?因為上師傳法給我們。由此可知,是因為法很珍貴,所以上師才變得很珍貴。依師在修行上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,最關鍵的核心是「法」。如果你是以「法」為理由而做上師的侍者,則每一剎那你都在累積很大的福德資糧,罪障也會很快地淨除;但如果你是為了別的理由而侍奉上師,那就很難說了。雖然在你面前的人是上師,但你的心其實摻雜了很多別的東西。

有一項菩薩學處是,別人給你東西,你一定要拿,否則會成為別人造善業的障礙。這個學處主要的考慮點在利他,是為了讓對方能夠累積福德資糧,所以才說一定要拿。但是,如果那時自己心裡有貪念,一旦拿了,貪欲會有變得更強的危險時,就必須先守護自己的心,不可以拿對方給你的東西。無法守護自己,又如何能守護別人?一個有按照次第修行的人,從「基智」的實修開始,再進展到「道智」的實修,或說先有下士道與中士道的實修,再往上進展實修上士道,就不會有這種危險。因為,如果有下士道與中士道的基礎,貪著心已經被遮止,到了上士道的修行時,無論人家給你的東西再珍貴,由於已經沒有了貪心,收下贈予既不會有長養貪心的危險,又能利益對方,何樂不為呢?

但是,對於我們這種基礎不好的人,遇到有人要送東西給我們,有時真的很為難。不拿,又與大乘學處相違;拿了,則與下中士道的實修相違。不過這種困擾其實是我們自找的,誰叫我們沒有按步就班地實修,沒有把基礎給打好呢?就好像《攝類學》、《因類學》沒學好,學《中觀》、《現觀》時就會很辛苦,是一樣的道理。

為什麼要說這些?因為提到了當侍者、供養等話題,所以我想說一下我個人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。我覺得,在「佛法」與「金錢」之間,唯有當你把佛法的價值看得極高、高到再多的金錢也比不上,那時,身為弟子的你就算供養再多的金錢給上師,也不會有危險,而且可以圓滿福德資糧、淨除罪障、生起證量。但是,不管你口頭上講什麼,在你的內心深處,只要把金錢看得比佛法更重要,此時,我認為不要供養上師太多金錢比較好。因為,供養上師金錢後,你會覺得自己對上師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,而上師教你的法,在你心裡其實沒有什麼份量。由於你覺得自己給上師的,比上師給你的更有價值,這樣一來,別說是生起證量了,說不定還會使得已經生起的證量衰退。因此,我認為在自己的程度還不到的時候,不要對上師做太多的供養。不過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,經論裡並沒有這麼說。由於沒有經典根據,所以我說的有可能是錯的。

…出自《2008依師軌理》第一講2008.8.25


« Prev 3/3 Next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