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重視上師一事,不是西藏人自創,也不是只有大乘教法重視,小乘經典同樣也很重視依師。

舍利弗尊者第一次聽法,是從阿說示尊者(馬勝比丘)那裡聽到的。阿說示尊者的威儀非常莊嚴,光看到他的行止,就足以對他生起信心。舍利弗尊者也是因此對他生起信心、向他請益,並在聽了阿說示尊者的開示後生起證量。當時,舍利弗尊者與目鍵連尊者兩人已經是朋友,舍利弗尊者跟目鍵連尊者說:「我今天得到了一個很好的法。」然後他們兩人就一起拜見佛陀。

他們去拜見佛陀時,阿說示尊者也在場。舍利弗與目鍵連尊者進到大廳,直接先向阿說示尊者頂禮,之後才向佛陀頂禮。他們這樣做,讓佛陀非常歡喜,讚美道:「或長或年輕,凡誰先說法,先禮彼師長,如婆羅之火。」這段話的意思是,就像婆羅門教徒把火看得最重要,所以他們會先拜火,之後才會禮拜其他的對境;同樣的,對自己開示法的上師是最重要的人,是應該最先禮拜的對境。

兩位尊者當時的作法如果不對,佛陀應該會直接糾正;但佛陀很高興他們這麼做。上述這段歷史是記載在小乘經典中,由此可知,依師軌理並不是大乘教法獨有的主張。

以下這段故事,記載在另一部聲聞經典中。有一位王妃名叫莫桑瑪,她礙於王妃的身份,不便直接去聽佛陀說法,就派了一位聰明的婢女去聽,回來後再把佛陀說的話背出來,她聽了之後再照著修。這樣持續修了幾個月,王妃覺得自己都沒有進步。她覺得奇怪,為什麼照著佛的開示去修,卻生不起任何證量呢?她要婢女向佛陀請益。佛陀問婢女:「你是怎麼對王妃講法的呢?」婢女說:「王妃坐在高座上,我坐在地上背給她聽。」佛陀說:「就是這裡出錯了。」回去之後,婢女跟王妃轉述佛陀的答案,王妃馬上下座,請婢女上座、行三頂禮,依照聽聞軌理如理聞法之後再修,就獲得不還果,同時也得到了神變的能力。

原來,那一點點對說法者不恭敬的心,阻礙了修行證量的產生。這個修行細節,除了佛之外,其他人無法知道。


惹譯師是過去西藏一位很著名的大師長,他有很高的修行證量與成就。有一天,有三位弟子來跟他請法。這三位弟子本來就學過大圓滿、大手印的法,所以對相關內容並不陌生。惹譯師跟他們講法時,有些地方講得很廣,其中一位聽了之後想:「老師有點離題太遠了。」一般來說,弟子跟惹譯師求法後,只要照著口訣去修,基本上每隔一週就會分別生起不同的證量。這三個人求了法之後各自回去修,一週後大家聚在一起分享修行心得,其他兩位的證量都有產生,但另一位卻沒有。大家鼓勵他直接去跟惹譯師請益,或許可以得到答案。

這個人去拜見惹譯師,描述了自己遇到的問題。早已神通無礙的惹譯師說:「你對我不是沒有信心嗎?」學生說:「不,我對您是有信心的。」不知是這位弟子沒有察覺到自己內心的狀態,還是有其他的理由,他當時就這樣回答了。惹譯師接著對他仔細解釋當時為何要廣說的必要性與理由,以及這些內容與事實相符的證據。這位學生聽了之後才終於對惹譯師生起信心,之後再回去修,一星期後證量就產生了。

聖座曾經轉述一位寧瑪派上師的故事。這位寧瑪派師長說,他在實修大圓滿之時,想到小時候的一件事情。那時,他的老師在閉關房裡坐著,要他在閉關房的樓下做大禮拜。拜到後來他覺得很煩,就耍了一點小聰明,他跪在拜墊上,用雙手磨擦地板發出聲音,假裝有在拜的樣子。想起當年這件舊事時,老師早已圓寂,在想起這件欺騙老師的陳年往事時,他也同時想起老師當年悉心照顧他的種種細節,便對老師生起強大的恭敬與信心。由於力道太強烈,讓他昏厥過去。醒來之後,大圓滿法最核心的證悟突然產生了!那個證悟,似乎沒有信心就無法獲得;若有信心與恭敬心,證量就會愈快產生。

阿底峽尊者的弟子很多,其中一位叫做袞巴瓦。當年他第一次跟阿底峽尊者求法時,尊者就跟他約定:「除非你願意安住於修行,否則我不傳法給你。」阿底峽尊者既賜給袞巴瓦衣食,也為他傳法,袞巴瓦唯一要做的事,就是把所有的心力都用在修行上。他能擁有這樣的機會,真的非常特別。

還有一位弟子名叫俄昧,是阿底峽尊者的侍者;另一位弟子是種敦巴尊者,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侍奉阿底峽尊者,包括下廚準備食物等等。有一天,俄昧想:「跟著師長主要是為了求法,像我這樣只憑信心在師長身邊做事情,根本沒有時間聽法與觀修。」想到這裡,他為自己感到有點可惜。他的這個心情,後來被種敦巴尊者知道了。

種敦巴尊者是一位很善巧的人,有一天事情剛好都做完了,他故意跑到俄昧的身旁說:「唉!光是做事,都沒有時間聽法和修行呢!」俄昧聽到種敦巴尊者把自己的心聲講出來,馬上附合道:「就是啊!」但種敦巴尊者接著說:「不過,有機會在一位大乘師長尊前,做著他說要做的事情,我一點也不後悔呢!」聽了這些話之後,俄昧心中那隱隱的不快樂突然就消散了。


後來,這三個人有機會聚在一起,評估各自的修行成就時,第一名是種敦巴尊者,第二名是俄昧,第三名則是袞巴瓦。不過,大家不要因此誤解,以為袞巴瓦是證量很低的修行人,他的證量很高。

講到這裡,有一個觀點要澄清。做為上師的侍者,如果上師對你而言就像兄弟一樣,那你只是在為兄弟服務,不是在侍奉上師;或者你是因為「是朋友」的理由而侍奉上師,甚至是為了獲得報酬而做侍者,在這些狀況中,雖然你看似在侍奉上師,但實際上不完全是上師的侍者。唯有真的把對方視為上師而侍奉他,此時你才真正是上師的侍者。由此可見,即使對象是同一人,心態不同就會造成差異。

為什麼上師很重要?因為上師傳法給我們。由此可知,是因為法很珍貴,所以上師才變得很珍貴。依師在修行上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,最關鍵的核心是「法」。如果你是以「法」為理由而做上師的侍者,則每一剎那你都在累積很大的福德資糧,罪障也會很快地淨除;但如果你是為了別的理由而侍奉上師,那就很難說了。雖然在你面前的人是上師,但你的心其實摻雜了很多別的東西。

有一項菩薩學處是,別人給你東西,你一定要拿,否則會成為別人造善業的障礙。這個學處主要的考慮點在利他,是為了讓對方能夠累積福德資糧,所以才說一定要拿。但是,如果那時自己心裡有貪念,一旦拿了,貪欲會有變得更強的危險時,就必須先守護自己的心,不可以拿對方給你的東西。無法守護自己,又如何能守護別人?一個有按照次第修行的人,從「基智」的實修開始,再進展到「道智」的實修,或說先有下士道與中士道的實修,再往上進展實修上士道,就不會有這種危險。因為,如果有下士道與中士道的基礎,貪著心已經被遮止,到了上士道的修行時,無論人家給你的東西再珍貴,由於已經沒有了貪心,收下贈予既不會有長養貪心的危險,又能利益對方,何樂不為呢?

但是,對於我們這種基礎不好的人,遇到有人要送東西給我們,有時真的很為難。不拿,又與大乘學處相違;拿了,則與下中士道的實修相違。不過這種困擾其實是我們自找的,誰叫我們沒有按步就班地實修,沒有把基礎給打好呢?就好像《攝類學》、《因類學》沒學好,學《中觀》、《現觀》時就會很辛苦,是一樣的道理。

為什麼要說這些?因為提到了當侍者、供養等話題,所以我想說一下我個人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。我覺得,在「佛法」與「金錢」之間,唯有當你把佛法的價值看得極高、高到再多的金錢也比不上,那時,身為弟子的你就算供養再多的金錢給上師,也不會有危險,而且可以圓滿福德資糧、淨除罪障、生起證量。但是,不管你口頭上講什麼,在你的內心深處,只要把金錢看得比佛法更重要,此時,我認為不要供養上師太多金錢比較好。因為,供養上師金錢後,你會覺得自己對上師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,而上師教你的法,在你心裡其實沒有什麼份量。由於你覺得自己給上師的,比上師給你的更有價值,這樣一來,別說是生起證量了,說不定還會使得已經生起的證量衰退。因此,我認為在自己的程度還不到的時候,不要對上師做太多的供養。不過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,經論裡並沒有這麼說。由於沒有經典根據,所以我說的有可能是錯的。

…出自《2008依師軌理》第一講2008.8.25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