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如果依師是應該做的事,我們應該對師長修敬與信,那麼,經論裡說的那些依師軌理,我們有能力做到嗎?可以的。為什麼要問「我能做到嗎?」因為,如果只說應該要依止,但事實上我們卻不可能做到,那麼,知道就變得沒有用,因為反正都做不到;然而,依師要做的,都是我們能做得到的事。理由是,依師要做的重點,是對師長修敬與信,而敬與信這兩種心,是要靠著修行才能產生的。如果證量的產生只能靠天生,則我們什麼功德都無法獲得。

為什麼說我們能修敬與信呢?因為,敬與信的產生,主要是靠自己的心,而不是靠著對境。例如,我們自己明明有很多缺點,但我們不覺得自己有缺點,由此可知,重點在心對於對境的看法,而不是對境本身的狀態。再例如,你討厭的人明明只有小缺點,但你會把那個缺點看得很嚴重;你很喜歡的那個人,明明有一個很大的缺點,但你卻覺得那沒什麼關係。

寺院裡有些出家人,看起來很樂天,喜歡聽歌,常常到處晃來晃去,但他們也很聰明,學習成績也很好。對於這種人,一般人會有兩種很不一樣的看法。這兩種看法用詞相同,但表達方法不同,帶出來的感覺就差很大。討厭他們的人,聽到有人稱讚對方經典學得很好時,他會說:「雖然經典很好,但是行為很不檢點。」喜歡他們的人,聽到有人批評對方的行為不良時,他會說:「雖然行為不太好,但是他經典學得很好呢!」

喜歡他們的人,經典學得好這個優點,就足以蓋過其他的缺點;討厭他們的人,則是用素行不良為理由,否定對方的優點。同樣的,只要從各方面思惟師長的功德,無論是聽別人說也好,自己去觀察也罷,多多蒐集師長功德後,把這些功德寫在紙上,經常拿出來看、反覆思惟師長的優點與功德,並且刻意不去想師長的過失。透過這樣的練習,到後來,你完全想不起師長有什麼過失。不管事實上師長到底有沒有過失,但在你的心裡,就是不會想起他的過失,只會想起他的功德。

「把上師視為佛」的方法之一就是這個。當你看到師長時,完全看不到他的缺點,只看到他充滿功德,此時,在你眼中的師長,就是「沒有絲毫過失,充滿一切功德」的人,這種狀態就很像是把師長視為佛了。這種結果,來自於你多方思惟他的功德,鍛練出「觀功德」的心,把「觀過失」的心完全制伏了。


Prev 1/3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