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依止上師既有必要,又能帶來很大的利益;不依止上師,會吃很大的虧。用不依師的態度聞法,最多能得到的利益就是聽完講得出來、知道怎麼解釋,這雖然也算是一點利益,也在聽聞的過程中種下一點習氣,但除此之外,得不到其他的利益。利害關係這麼明顯,但還是有很多人不依師。他們為什麼不能依師呢?

我問過一些人,有人說:「第一眼見到這位老師時,我沒有馬上對他生起信心,雖然後來還是跟他學經典,但我沒辦法依止他。」這樣的人,是在等待那種「見一眼就自然有信心」的上師。那種例子也許真的存在,或許與前世的業因緣有關,然而這種一見面自然產生的信心,並不一定可靠。對於這件事情,我自己有親身經歷。

新進三大寺的僧人,都要拜見糾察師、住持與退位住持。當年,我先被帶去拜見住持,之後去見糾察師。一般來說,見糾察師時不必禮拜,但我當時有對他禮拜,因為那位糾察師頭髮白白的,看起來很莊嚴,我心裡對他生起一種有信心的感覺。最後,我被帶去拜見退位住持耶謝圖老師,他後來成為我的根本上師。

剛見到耶謝圖老師時,我沒有生起什麼特別的感覺。後來,我在耶謝圖老師尊前獲得了聽課的機會,他在我心中的地位非常崇高。如果不是因為後來有機會在聖座嘉瓦仁波切面前多次聽法、讀傳記、聽到許多與聖座有關的事績,否則,恐怕沒有人能超越耶謝圖老師在我心中的地位。從我的例子可知,最初的感覺其實不可靠,不必太過在意。

信心不是等來的,而是練來的。恭敬與信心可以練,練了就會有,否則大乘行者是不是可以雙手一攤說:「我對有情生不起悲心。」但這樣是不對的。我們都做不到天生就對一切眾生有悲心,只會對少數人例如親友生起悲心,對敵人和不認識的人很難生起悲心。此時,只說「我做不到」然後就這麼放著,這不是學法的方法;設法讓自己的心續裡,產生應該產生的心,才是學法應有的態度。所以,對於沒有生起敬與信的對象,透過學習生起敬信的方法,而後生起敬信,這才叫做學法,才叫做改變。同樣的,對於生不起悲心的對象,透過思惟而對他產生悲心,這才叫做學法修行,不是嗎?

還有人說:「因為我做不到如教奉行,所以我不依師。」有這種想法的人,應該是誤解了「如教奉行」的意思。如教奉行的意思,並不是上師說的話全部都要照做,佛陀在《寶雲經》裡明確說過:「於其善法隨順而行,於不善法應不順行。」這段話的意思是,若上師說的是與法相順的善法,那就應該去做;若與法不相順,那就不必聽。


Prev 1/3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