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如果上師說的大部份都與法相符,但有些地方與法不相符,該怎麼辦?上師說的那些與法不相符的話,可能是他錯了,但也有可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說。無論原因是什麼,只要是與法不符、於理相違、與佛陀薄伽梵的經典相違,就不必照著做。因此,「無法如教奉行」並不構成無法依師的理由。

如果上師說的都如法,弟子是否全部都要做到?不一定。如果上師的要求,弟子因為身體、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沒有能力做到,不照做並沒有過失。然而,在做得到的情況下卻不做,就是不重視師長的教言。

想想看,如果上師說的不合理就不用照著做,合理但超過自己能力也可以不做,那就只剩下「既合理、自己又做得到」的話要如教奉行了,在這種情況下,即便做的時候會有一點勉強與辛苦,但最後的結果是自己進步,這有什麼不好?對自己完全不勉強,完全隨順著自己的欲望做,難道會自然地進步嗎?一直以來我們不都這樣任性地順著自己的意思做,結果又如何呢?

另一個不能依止的原因,與「加行依止法」有關。有人認為經典裡的這句話「應作師所喜,不喜應盡遮」,似乎在要求做弟子的必須滿足師長所有的願望;經典裡又說弟子應該要像上師的僕人一樣。這些話乍聽之下,尤其聽在外國人耳裡可能覺得特別不舒服,甚至覺得這是師長要把弟子當成奴隸使用的借口。但是經典裡確實有這麼說,其中的含義又是什麼呢?

一個學習大乘法的人,要從做師長的僕人開始學習,最終要做到成為一切眾生的僕人。練習到最後,在面對眾生時,你會覺得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主人,自己則是一切有情的僕人。就像佛陀在《般若攝頌》裡說的:「為菩提入大菩提,當如眾生之奴僕,依此成佛圓功德。」一樣。有位上師為了修心寫了一些偈頌,其中有一首與知母和菩提心都有關的偈頌是:「願為恩母有情之奴僕,汝喜皆做不喜全皆斷,將汝置於吾心最深處,於離憂苦精勤獲菩提。」這些修行人,就是用這樣的想法修心。如果對一切有情都要做到這種程度,何況是對自己的上師?經典裡說的依師軌理,包括剛才提到的加行依止法,談的其實都是修心方法,如果不是為了這個目的,只要求弟子當師長的僕人,或許就會有外國人擔心的那種問題。
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