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023-眼見不一定為真(二)詳述事例1 - 圖滇悲桑格西 開示集要 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
列印本頁

(一)內在功德無法從外表看出來

噶當派有一個學處是「心變行不變」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學法修行的重點是改變內心,所以不要刻意在外相與行為上表現出不同的樣子。外相上看起來跟平常人一樣,但要靠著思惟改變內心。以飲食為例,你本來就要吃東西,所以不必刻意不吃,照平常那樣吃,但你的心要重視修正進食的動機與目的。當然,飲食方式也可以做一些調整,例如本來大量吃肉的人,可以稍微少吃一點肉。基本上就照著你本來的樣子去做,包括飲食與穿衣都是如此。雖然維持原樣,但透過調整動機,它們全都可以成為法行。

噶當派的持教者種敦巴尊者,是阿底峽尊者最重要的弟子,他創立噶當派,接續阿底峽尊者法統的傳承。種敦巴尊者出自一個牧民家庭,一輩子以在家人的身份,專注於法的修行。從外表看,他非常平凡,乍看之下根本不覺得他有什麼了不起。聖座嘉瓦仁波切有一次在講法時,講了以下這段故事。

有一天,種敦巴尊者要去一間寺院,路上遇到一位同路人。那個人手上拿著鞋,看到種敦巴尊者兩手空空的,就說:「你手裡沒拿東西,就幫我拿鞋吧。」尊者說好,就把鞋接過來拿著。快到寺院時,沿路有非常多人焚香、吹大法螺夾道歡迎,場面非常壯觀。那個人以為自己身後來了什麼大人物,連忙回頭看,但後面也沒有別人,就只有他們兩個。他問種敦巴尊者說:「奇怪!這是在迎接誰啊?」尊者說:「他們在迎接我。」那個人嚇得連鞋子也忘了拿,連忙逃走了。

種敦巴尊者就是一個這樣的人,不認識他的人,只從外表看,會覺得他是一位非常平凡的在家人;但若論內在的功德,他卻是噶當教法的持教者。

印度有一位名叫米帝賈納的大成就者,母親往生後,他用神通看到母親投生成為一隻蠍子,住在西藏某戶人家的爐灶下。他為了幫助母親而前往西藏,但因為不方便直接跟對方表明來意,只好拜託他們收留自己當僕人,任人使喚。有一天,他沒把事情做好,女主人一巴掌打在米帝賈納臉上,留下紅紅的五指印。他的心裡覺得很難受。在印度時,他不但是一位大班智達,也是一位大成就者,來到西藏卻被當傭人使喚,還挨了一個大巴掌,米帝賈納難過得流下眼淚。

米帝賈納有一位弟子是藏人,在當地也小有名氣。有一天,這位弟子經過那戶人家,看到門外貼著一首用梵文寫的偈頌,便停下來細讀。他覺得這偈頌很像老師的文筆,登門一看,老師果然在裡面。弟子恭敬地請老師到移駕到自己的住處,米帝賈納說:「我不能離開,我是這戶人家的僕人。」於是弟子給了這戶人家很多錢,把老師贖回家。幾天後,米帝賈納再度回到那戶人家,挖開爐下的泥土,以他禪定的證量再加上一些儀軌,讓投生為蠍子的母親轉投生到更好的地方去。米帝賈納的外相並不特別莊嚴,不知道的人從外表看,也許只覺得他是個印度乞丐。

印度大成就者帕當巴桑傑,他的證量與密勒日巴尊者一樣高。當年他到西藏傳法,弟子們知道帕當巴桑傑的證量非常高,就跟老師說:「近來,像您證量這麼高的人,應該沒有了吧。」老師說:「哪裡!有很多。然而要知道這件事,自已必須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行。」若自己的程度不夠,根本無法知道對方是一位成就者,就像之前講的「自己的過失,顯現在別人身上」一樣,因為自己沒證量,就覺得別人沒證量;自己煩惱很重,就覺得別人的煩惱很重。

順帶一提。帕當巴桑傑有一本教言集,這本書西藏政府圖書館也有出版。帕當巴桑傑在書裡說:「在修行毫無進展或遇到困難時,向上師祈求吧!證量自然會產生。」


阿底峽尊者在世時,印度有個偏僻的鄉村,據說村子裡的居民不論男女老幼都是成就者,這個村子也因此而聲名遠播。有個人專程慕名前來,看見的情景卻讓他大失所望。因為他覺得村子裡的人看起來都好平凡,唸經的唸經、做生意的做生意,還有人在織毛毯,哪裡像獲得成就的人?他在村子裡走了很久,終於找一個看起來像成就者的人,但他其實是假的。這個假成就者穿著很莊嚴的法衣,手持著唸珠,盤腿坐在那裡。那個人一看到這位假成就者,連忙對他禮拜,請求他傳法。然後他心想:「說什麼整個村子都是成就者,都是捏造的。村子裡的成就者只有一個。」

返家的路上,他經過一間簡陋的旅店,就進去裡頭取暖休息。半夜睡醒時,發現旁邊躺了一個人。那個人問他:「你從哪裡來?」他把自己如何慕名而來、如何失望、如何只遇到一位成就者的經歷說給對方聽。對方說:「我正是那個村子的居民。不過,你覺得所謂的成就者,是在內心獲得成就,還是從外在獲得什麼?」他想了想,便問對方:「既然你是那個村子的人,那麼你也是一位成就者嗎?」對方說:「我有一點點功德。」這兩個人愈聊愈投機,後來村人問那個旅人說:「我住的地方很偏僻,很多事情不知道。你知道哪裡還有大成就者嗎?我很想去拜見。」旅人說:「近來最有名的大成就者是阿底峽尊者。」這位村人便請旅人帶路,最後如願見到了阿底峽尊者。

這位村人見到阿底峽尊者後,便向尊者請益,尊者也為他開示。晚上,他在離阿底峽尊者住處不遠的一棵樹下坐著。這個人有一種能力,他可以透過咒語的力量,用鏡子看到各式各樣的顯像。當天晚上,一位阿底峽尊者的弟子去拜見這位村人,並問道:「成佛最重要的因是什麼?」這位村人沒有直接回答,而是把鏡子拿給這位弟子看。這位弟子從鏡子裡看到本師釋迦牟尼佛開口對他說:「成佛最重要的是修菩提心。」但那位弟子聽了沒有感受;接著鏡中又出現度母對他說:「成佛最重要的,是修菩提心。」但他的心依舊沒有受到影響;接著觀世音菩薩出現,對他說同樣的話,他的心依舊沒有變化。就像這樣,鏡中陸續出現很多不同的佛菩薩,對他說了相同的話,這位弟子聽了都沒有覺受。最後,所有的佛菩薩同時出現在鏡子裡,齊聲起對他說:「成佛最重要的,是修菩提心。」他才終於把這句話聽進去。

後來,這位弟子把當天晚上發生的事情,跟阿底峽尊者稟告。尊者聽了之後說:「沒有錯,如果福德資糧不夠,就沒辦法把這句話聽進去。」

原來傳言不假,那個村子的確不分男女老幼都是成就者。只不過,那位旅人認為成就者應該要看起來很莊嚴,而那些村民的外相都極為平凡,所做的都與尋常人無異。從這個例子可知,一個人內在證量的高低,沒辦法從外相上看出來。

芝鄔究奔仁波切是我們這個年代早期的人,他是一位大成就者。仁波切出自洛色林僧院,學習時的成績都是第一名,學成之後,他選擇獨自到山上閉關,完全不與任何人接觸,也不知道他都吃些什麼。他把自己完全投入修行中,有一段時間,從外相上看,他非常像個瘋子。他的兄弟和一些學生擔心仁波切是不是真的瘋了,為此還去找一位大上師卜卦,想問問看能為仁波切修什麼法。卜出來的結果是:「芝鄔究奔仁波切從來沒瘋過,但如果你們要為仁波切修度母,你們自己會累積到福德資糧。」

在仁波切還沒顯現出好像瘋了的樣子前,有些人會特地跑去山上供養他,但他絲毫不肯接受這些人的供養;但如果來找他的人是認真學習的僧人,他的反應就完全不同。寺院裡有些學僧會去向他請益,釐清一些觀念與疑惑,見到這些學僧時,仁波切都非常歡喜;這些學僧如果在山上迷路,仁波切會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,帶著他們走到草原上,一起坐下來討論。那時他總是看起來非常高興的樣子,也會收下這些學僧帶來的供養。


那段時間裡,很多人帶東西來供養他,雖然他一直要信眾不要這樣做,但是都沒有用。當時大家最常供養的,是裝在皮革袋裡的酥油。當面供養給仁波切,仁波切不肯收,大家就把酥油放在仁波切面前然後趕快離開。這些施主往山下才走一段路,就發現仁波切從山上把供養的酥油倒了下來。看到這景象,大家覺得又好笑、又可惜了那些酥油、更打從心底景仰仁波切的風範。他就是這樣一位無視於世間的看法、完全捨棄世間的人。這種作法,看在對他沒有信心的人眼裡,真會覺得他像個瘋子。

芝鄔究奔仁波切從西藏來到印度時,有十五個左右的學生同行。這些弟子全是仁波切的隨學者,展現出來的風範,清一色是少欲知足、寂靜調伏,即便缺糧沒有食物可以吃,他們的臉色看起來依然很好。這些事情,在已故洛桑校長寫的傳記裡都有記載。洛桑校長也是芝鄔究奔仁波切的弟子,曾多次在仁波切尊前聞法。洛桑校長說,仁波切的證量極高,才跟他見到面,內心自然就會生起信心。仁波切的學生,目前有幾位還在世。每個月誦戒時,有時會見到一位年紀很大、身材瘦小的東傑老師,他就是仁波切的一個學生。

當年,芝鄔究奔仁波切從西藏到印度,途經不丹時有講經,當地人強力請求仁波切留在不丹,究奔仁波切說:「不行,我要去見種敦巴尊者,不要留我。」仁波切口中的種敦巴尊者,就是聖座嘉瓦仁波切。嘉瓦仁波切一般被視為種敦巴尊者的轉世,也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。在究奔仁波切心中,確實生起「聖座嘉瓦仁波切就是種敦巴尊者」的作意。所以他才說:「我要去見種敦巴尊者。」而不肯留在不丹。

之前曾提過的尼瑪傑千老師,又稱夏哇堪仁波切,他是聖座心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師長,聖座無論在講經法會、對TCV兒童的演講,或是與西方科學家的會議中,經常不由自主地提起尼瑪傑千老師的名字。

這麼偉大的師長,也曾被誤以為是一位普通的老和尚。有一天,尼瑪老師沒帶侍者,一個人在菩提伽耶繞塔,一位下密院的僧人見到尼瑪老師,以為他只是一位普通的老出家人,就說:「喂!老和尚!繞塔是不錯,但最重要的是讀道次第,就算只能讀一點也要努力。」這位僧人說的也沒錯,尼瑪老師回答道:「是的是的,遵命遵命。」

不久後,這位僧人回到下密院,看到下密院的住持與僧人們忙著整理環境,在大門前架上牌樓,好像有大人物要來的樣子,於是問:「誰要來啊?」旁人回答:「是夏哇堪仁波切要來。」尼瑪老師到達寺院時,這位僧人剛好有事外出,回來後他想:「剛才沒見到堪仁波切,我應該去拜見他。」於是他拿著哈達,來到尼瑪老師休息的房間門口,門簾才掀開,看見裡面坐著的,竟然是那位繞塔的老和尚,就連忙逃走了。旁人問他:「你怎麼了?」他說:「之前我竟然跟堪仁波切說,要他學一點道次第。哎呀!實在沒臉見他啊!」

類似的情況很多。雖然乍看之下,無法知道對方是不是大成就者、是不是菩薩、證量有多高,但說不定他的確是很有證量的人。同理,自己的上師雖然看起來是凡夫,但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確認他就是凡夫。因為無法確定,所以什麼都有可能。看似凡夫的師長,就算無法肯定他是大成就者,也無法排除他是大成就者的可能性。

上述這個概念,不只可以用在依師軌理上,對其他人也應該這樣去練習。我們完全無法準確推測對方是誰,唯一能被準確判定的人只有自己這一個。向內觀察自己並修正過失,就能帶來利益;向外觀察別人的過失,既看不準,而且會讓自己生起不敬不信的心,結果只有吃虧,沒有一點好處。因此,對他人修淨觀,是最好的選擇。

但我們的作法正好相反。自己明明有過失,但我們對自己修淨觀,不肯看清自己的過失,這種作法沒有任何利益;他人明明不確定有過失,但我們卻對他人觀過、不想修淨觀。對他人修淨觀確實有好處,但我們就是不肯這麼做。

佛陀曾說,就像菴羅果(番石榴)表皮與果實的生熟,有四種可能:外熟內生、外生內熟、內外皆熟、內外皆生;同樣的,在佛教弟子中,外熟內生的人看來調伏寂靜,內在煩惱卻沒有斷除;外生內熟的人,他的心續調伏寂靜、生起證量,但外在行為卻像個凡夫;內外皆熟的人無論內外在都做得非常好;第四種人無論內外在都不好,就像我們一樣。哈哈!

《釋量論》裡講的「不現不可得正因」,也可以此處運用,學過的同學可以試著用用看。

…出自《2008依師軌理》第三講2008.8.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