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(三)由於時空環境的巧合而產生誤會

佛世時,有一位比丘名叫果哥利,他的門下有很多學生。在結夏的期間裡,由於他必須負責照顧僧團的生活與雜事,就把學生託付給目犍連尊者,約好日後接學生回去的時間與地點後,他就離開了。目犍連尊者為這些學生講法開示,很多學生因此而獲得解脫。

一段時間過去,約定見面的時間到了,但是果哥利比丘因為被別的事情耽擱而遲到。目犍連尊者在約定的地點等了很久,都等不到果哥利比丘來,就先帶學生去拜見佛陀。果哥利比丘終於趕到約定的地點時,竟然看不到半個人影,心裡有點不是滋味,他想:「我為僧團做了這麼多事,打點大家的生活所需,你竟然沒有等我來,還把我的學生都帶走了。」等了一會兒後,果哥利比丘也就離開。在路上,他看到目犍連尊者與舍利弗尊者走在一起。原來,他們兩個另有要務在身,就要學生們先去拜見佛陀,他們晚點才到。

果哥利比丘跟在他們兩人後面,半路突然下起雨來,兩位尊者就到一個岩洞口躲雨。果哥利比丘走近再看,親眼看到他們兩人進到岩洞裡去了。當時印度有一種觀人面相的技術,光從人的表情與手相,就可以知道某人剛才做了什麼事,而果哥利比丘觀相的能力非常好。不久後,他看到從岩洞裡走出了一個女子,從這女子的臉相與表情,他很確定她剛行完淫。由於四周並沒有別人,果哥利比丘因此判斷女子行淫的對象是兩位尊者,所以他想:「舍利弗與目犍連原來是這種人!做出這種事,他們也不再是比丘了。」

事實上,女子行淫的對象是一位牧牛的人。完事之後,他們沒有一起離開,牧牛人先離開,接著,舍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進到岩洞口,再過了一會兒,那位女子才離開。由於時間的巧合、女子的臉相與表情,再加上果哥利比丘心裡的疙瘩,誤會就這麼產生了。

果哥利比丘批評並責怪這兩位尊者不合宜的行為。但佛陀親口跟果哥利比丘說:「你不該這樣批評他們,他們兩位是很了不起的人。」果哥利比丘說:「我是可以不批評,但他們做錯是事實,事實就是事實!」果哥利比丘認為自己看見的是事實,換做是我們,可能也會這樣想。心裡本來就有點不是滋味,加上一些巧合,就會覺得自己看到的是事實。由於這兩位尊者都是阿羅漢,果哥利比丘毀謗他們,造了非常重的惡業,死後就投生到無間地獄。

同樣的錯誤可能也發生在我們身上。事實上對方沒有做壞事,但由於種種巧合,我們覺得自己親眼看到!只要觀察一下自己與周遭人發生的事情,類似的例子應該不勝枚舉。

雖然對方並沒有犯下殺生、起瞋心、說離間語等過失,但由於種種巧合,使得自己誤以為對方有做這些事情。再者,就算我們沒看錯,事實就跟我們看到的一樣,對方真的有偷東西、打人甚至殺人,也不代表那一定是過失。舉例來說,如果有一天,上師殺人了,我們應該會立刻認定上師是壞人、是毫無功德之人;但事實上,殺人的人不一定就是壞人。雖然小乘經典絕對禁止殺人等十惡業,但大乘經典裡卻沒有絕對禁止,有些菩薩會在某些時機做這些事情。

既然大乘經典沒有絕對禁止,我們又是學大乘的人,是否表示我們也可以那樣做?例如,我們是否可以罵甚至打某些人呢?不行。因為大乘經典裡也說,悲心還不夠強烈的初修業者不可以這樣做。理由是,即便最初的發心是想要利益對方,但因為煩惱的習氣太重,一旦出口罵人或出手打人,瞋心的習氣很容易跟著醒覺。身為學佛者,不論任何情況,都不應該給瞋心絲毫出頭的機會,所以初修業者不可以這樣做;只有等到悲心的力道稍微提高,不會有失控的危險時,罵人若能利益對方那就罵,說謊若能利益對方那就說謊,講好聽的話(巧言)若能利益對方,那就講好聽的話。但初修業者不可以這麼做,因為這會使得煩惱趁機壯大,所以必須禁止。


本師釋迦牟尼佛還是菩薩時,有一世,他是一位名叫善御的大商主,帶領數百位商人一同坐船經商。其中有一位壞心的商人計劃殺光同船的人,一人獨佔船上的財物。那些同船的商人,其實都已經生起菩提心,都是菩薩。某一天晚上,一位天神告訴善御商主有關壞心商人的計劃。天神說:「如果他的計劃得逞,這五百位菩薩都會死,他也會因為這個惡行投生地獄,很難再從地獄脫離。你想想辦法,看看能不能幫助那個壞心商人不墮地獄、五百菩薩免於一死。」善御花了七天的時間苦思,唯一想到的辦法就是把壞心商人殺死,此外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了。再者,如果把壞心商人的計劃跟其他人說,其他商人可能會生起瞋心,這樣也不行。所以善御什麼人都沒說,獨自把壞心商人給殺了。

在這麼做的同時,他很清楚殺人的果報是投生地獄,但是他捨棄對自己的顧念,一心想著:「造了惡業,該下地獄我就下地獄,該無止境地在輪迴中流浪,那就這樣!只要能幫助他不墮地獄,我做什麼都可以!」在這樣強猛的利他心力中,善御殺了那個壞心商人。佛陀說,當年這個殺人的行為,反而幫助他快速圓滿了本來要經過多劫才能累積到的資糧。也因為那時,他心裡沒有絲毫的自利作意,使得殺人這個行為反而成為利益眾生的善巧方便,沒有絲毫過失。

不過,當時同船的初修業菩薩,若知道善御殺人,又會怎麼想呢?現在是因為佛陀把事情的經過講清楚了,聽到故事的我們,才沒把善御當成壞人;但在事發的當下,善御並沒把前因後果與為何殺人的理由講出來,而是瞞著大家做這件事。那時,如果事情沒有瞞住,大家應該會想:「善御真是個下流的壞蛋!被殺的那個人,其實什麼也沒做啊!」由此可知,菩薩在做某件事背後的真實情況,我們其實是不知道的。

在我的師長那一代,為他們傳法的人,有些是證量非常高的大成就者、瑜伽士,例如康薩多杰強等人,他們都是當年在西藏非常有名的格魯派大上師。接下來我要說的,是另外一位名叫色貢多杰強上師的故事。

色貢多杰強上師,在顯密二乘都是很有成就的人。在修密的過程裡,證量達到相當高的狀態時,會有需要娶妻的階段。當然,若程度未到而娶妻,就等於是還俗。他本來是一位出家人,當年,有三、四位上師同時要求他娶妻,而且都同時指名某位女子就是他該娶的妻子,但色貢上師無論如何都不肯答應。後來,他的根本上師對他說:「你若不娶這個女子為妻,明天起,你也就不必把我當老師了!」根本上師說了這麼重的話,不聽不行,加上涅沖護法也指示同一位女子就是他該娶的妻子,最後他只好答應。

色貢上師一開始不答應的原因之一,就是擔心他的學生無法接受。由於他在密續的證量已經很高,很多學生都在他面前接受灌頂,當時在他身邊的侍者與學生,都是對他有專一淨信的弟子。有一天,那位女子也來參加灌頂,色貢上師稍微用眼睛找了一下那位女子坐在哪裡,侍者馬上跟他說:「上師,您不要這樣比較好。」所以他知道弟子心裡在想些什麼。但由於上述的因緣,色貢上師後來就娶那女子為妻,用一般的講法,就是色貢上師還俗了。


在格魯派裡,出家人一旦還俗,就成為大眾不再那麼看重的人,所以色貢上師還俗後,再也沒有人來拜見他。於是他就帶著妻子到人跡罕見的地方隱居,一心一意專注地修行,並生起了極高的密續證量。在修行過程中,遇到疑惑與困難時,他不但經常夢見宗喀巴大師為他解惑,甚至親見宗大師以出家人的行相來到他面前,為他解惑開示。後來,色貢上師再度成為一位很有名的上師,他的證量與功德大家有目共睹,但他在對大眾說法時經常說:「我不是一個好的修行人,沒能堅持把出家人的法衣穿到最後,你們不可以學我。」

總之,當密續修行證量到很高程度時,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。我們無法揣測他人的證量,唯一能知道證量到什麼程度的只有自己,別人的程度到底如何,我們根本無從知道。

不過,對於修密娶妻這件事情,有些人可能會誤解。我聽說的一個例子是,有位其他教派的上師說:「我們本派的出家人不必持戒,因為我們是修密的人,娶妻是應該的。」他還刻意到西藏的一些寺院宣揚這種說法,鼓勵僧人娶妻,很多康區的寺院都受他影響。後來,堪千吉美朋措上師到康區的某間寺院時,那位上師剛好到山上閉關,不在寺院中。一位年長的出家人就跟吉美朋措上師請益,並把那位上師講的話,轉述給吉美朋措上師聽。吉美朋措上師聽了之後說:「修密到某個程度很高的階段時,確實會有需要娶妻的情況。這樣吧!明天把每個僧人都叫到我這裡來,我一一測試,看看你們是不是都到這種程度。」結果,第二天沒有一個僧人敢來見他。

剛才提到色貢上師的妻子,她可以完整背誦整部《道次第略論》,臨終時,她在完全沒有生病的狀態下,自己淨身、換上乾淨的衣服,拜見她的上師,也就是色貢上師說:「請允許我死。」得到色貢上師的同意後,她就拿了一個墊子,在上師面前結跏趺坐,在觀修中死去,並在死亡光明中安住很多天。從她臨終的這個狀況,也可以看出她不是假的(佛母)。

色貢上師講法時所說的內容,全都來自他的證量。要不是眾人後來再度知道他的功德,色貢上師再度成為一位有名的大上師,不明究理的人聽到他娶妻的消息時,應該都會想:「這個人算是報廢了。讀了那麼多經論,結果還俗了。」我們看見的,不一定就是事實,除非有辦法知道所有的前因後果,明白他做某件事情的背景、他內心的想法、未來將造成的後果、對別人會帶來什麼影響,才有資格評斷他的某種行為是好是壞;否則我們所作的評論,都是矇著眼睛擅自臆測,根本不準確。

不過,談上述這個例子之前,必須先明白大乘與小乘經典之間,以及顯乘與密乘經典之間的差異。例如,小乘經典完全遮止十惡業,但大乘經典裡在某些狀況卻是開許的;而密乘典籍更說到以貪欲、瞋恚為道用的方法。經書上這些不同的說法,都有各自的理由,這些理由都觸及很重要的佛法關鍵。明白這些差異,以及知道造成差異的關鍵之後,再看剛才舉的例子才會適切,否則其間的道理,無法在你心裡完整地呈現出來。

…出自《2008依師軌理》第三講2008.8.30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