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問:我們無法判斷別人的程度,那麼自己的程度呢?有沒有可能我其實是聖者,但我以為自己是凡夫?

答:若你是聖者,你百分之百知道;但是,對於自己是否曾經生起出離心或菩提心,自己有可能不清楚。

問:為什麼我看不見佛的化身?

答:你問的「佛的化身」,指的是佛的一般化身還是殊勝化身?若是前者,你的問題要成立,就必須確定你所見到的有情都不是佛,但你有辦法確定嗎?應該沒有辦法。若是後者,那你的問題就會變成「為何我看不見在身語意各方面都呈現清淨相的佛?」呈現清淨相的佛,在意的方面斷除一切障,又有一切遍智;在語的方面具有六十韻音支;在身的方面具有三十二相、八十隨好又會放光。這樣的佛,如果你的業清淨,就能看得到。

佛菩薩為了讓那些無法看到殊勝化身的所化機,能夠直接看到他、直接與他互動,所以就化現出跟凡夫一樣的行相。「跟凡夫一樣」的意思是,不論身語意三方面都表現出凡夫的樣子。我們看不到佛的殊勝化身,但可以看得到佛的凡夫相的化身。

有一位在寺院工作的廚師,他的頭腦不太好,但是信心很強。有一天,他跟寺院的僧人說:「我見到佛了。」大家聽了都嚇一跳,連忙問他:「你怎麼看到的?何時看到?」他說:「你們為何這麼大驚小怪,嘉瓦仁波切不就是佛嗎?」大家聽了就哈哈大笑。

大家覺得他的答案有點可笑,這正好反應出一般人對佛的認識。一般人似乎都認為,只有見到殊勝化身外相的佛,才算見到佛;但事實上,佛並非只能是那個樣子。如果佛只能是那個樣子,那麼我們都無法看見佛;若不從外相看,而是從體性去判斷,則我們無法否認自己曾經看過佛菩薩。我們肯定見過聖者菩薩;至於我們是否曾經看過佛,很難單憑物力正理就做出推論。例如,要成立「嘉瓦仁波切是佛」就只能以經典為根據,不容易以理路成立。但是,若根據「聖者菩薩不是因業與煩惱投生,而是靠著願力投生」這個的物力正理,應該可以成立聖座至少是聖者菩薩。

有位噶當派的沙彌,有一天在觀修時,看見釋迦牟尼佛在空中為他說法,這位年輕的沙彌對那個佛說:「我親見殊勝化身、聽他說法的時候未到,這我自己知道。你少來捉弄我!」才說完,空中的佛相就消失了。原來那不是佛的化身,而是魔的化身。要能親見佛說法,必須要獲得法流三摩地才行,那位沙彌清楚知道自己的程度,所以也知道那是魔障而不是真佛。

我們想到佛,只會想到某種特別的外相,然而,就算見到那樣的外相,不表示你見到的一定是佛;反之,外相如同凡夫者,不一定就不是佛。見到佛的外相有時反而是魔障,魔故意用佛的外相,指示顛倒的修行道。見到那樣的佛相時,我們可能以為自已是蠻了不起的修行人,但其實根本不是。

就算真正見到佛,佛也不一定會親自說法,有時他會要你去跟某位師長學。我們的業,只能感得凡夫相的師長,所以對我們而言,無論別人說什麼,我們自己的上師,才是如同佛一樣的人。

有位修行人說:「親見度母也好,親見瑜伽母也罷,在我心中的佛就只有上師,一生成佛應該是可以辦得到的。」他親見了度母也沒有放在心上,親見了瑜伽母也不覺如何,唯一被他視為佛的就只有上師。想要即生成佛的人,都會非常重視上師瑜伽,而這位上師就是如此實修,所以他才說,一生成佛這件事,或許可以辦得到。

…出自《2008依師軌理》第四講2008.8.31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