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梵語云:薩巴那 責答 麻尼 巴日噶塔the-law-of-the-2454702  340
藏語云:如意摩尼夢語

禮敬三寶

甲、前行:立誓造論

1.凡由獲證故如夢,諸菩薩眾所獲理,由能利益九生故,教授如何喜有情

第一偈的第一句,正是我不知該如何解釋的句子之一。才剛要開始解釋,就得跟大家說「這句我不懂」。先跳過這句,直接看第二句吧!哈哈。對他人生起慈愛心的方法與理路,是靠著菩薩獲得的。「諸菩薩眾所獲理,由能利益九生故,教授如何喜有情」的意思是,為了利益其他有情,龍樹菩薩要對眾生宣說他從菩薩那裡獲得的如何喜愛有情、慈愛有情的理路與方法。

再回頭看第一句「凡由獲證故如夢」,這句話應該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解釋,兩種方法的差異在於對「如夢」的詮釋。第一種解釋是把如夢與空性結合而說,對於如何對眾生產生慈愛心的方法,菩薩們都已經證得、獲得、生起體驗,而我(龍樹菩薩)從已經生起體驗的菩薩尊前獲得了這些方法。大乘道最主要的內容是菩提心與證空慧,無論用什麼方法實修菩提心,都必須在證空慧的攝持、在視之如夢的狀況下實修,所以,在談這些道理之前,龍樹菩薩先以「如夢」二字提醒學習者,至少在最開始之時要稍微思惟一下:這些道理的來源、得到的這些道理、以及我所懂得的內容也都如夢。

第二種解釋是把如夢與如獲至寶的感受結合而說。從有體驗的菩薩處獲得慈愛有情的方法,真像作夢一樣!它太難得、太珍貴,我今天竟然得到了!是在作夢嗎?真令人不敢相信啊!有時我們不也會有這種反應嗎?得到了既稀有又珍貴的東西,高興得連自己都不敢相信,有點恍惚地問道:「這是真的嗎?還是在作夢呢?」我認識一個人,他在學到菩提心的內容後產生一種很特別的感受。他說:「無始以來,我總是珍愛自己、捨棄他人。不只自己內心這樣想,周圍的人也都叫我這樣做,我就這樣一直活到了現在;而今天,我竟然有點相信『應該把別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』這種看法,真的好神奇啊!」他說,這種感受讓他無比歡喜。尤其,若慈愛他人的心真的就像如意寶一樣,知道如何擁有如意寶,我們應該會高興得覺得自己是在作夢吧!

本論的必要等四法

一般大論典在尚未正式進入主題之前,會特別談「必要等四法」;同樣地,本論在第一偈闡明必要等四法。必要等四法分別是:主題、必要、心要、關連性。利根的人在做事之前,必須弄清楚目的與理由才會付諸行動。以必要等四法來說,他會先研究該論所說的主題是否屬實?若屬實,進一步會研究這個事實能帶來什麼好處?這好處只是暫時的,還是長遠的?若眼前有好處但對長遠有害,則這件事情就不應該做。假設暫時與長遠都有好處,要再弄清楚產生好處的原理是什麼,明白好處是怎麼產生的。以本論來說,若說依於本論闡釋的方法可以生起慈悲心,利根的人會先去研究生起慈悲心有什麼好處。慈悲心如何讓我們眼前獲益?以長遠的利益來說,書上說依於慈悲心可以成佛,但慈悲心如何帶來成佛這個結果?這些關連性也都必須準確地知道才行。

我想,也許大部份的人跟我一樣是鈍根的人吧!無論聽到人家講什麼,很少想到要先弄清楚主題是什麼、是否屬實等。就算有稍微研究一下,例如也許會問「學了有什麼好處」,但對別人宣稱的好處,例如學了就可以快速成佛,我們大概聽了就信,不會進一步追問。從這種反應可以看出我應該是屬於鈍根的人啊!哈哈。

前陣子有人跟我聊要如何為一本書命名。我說,心的平靜、如何讓心更快樂等書名應該不錯吧!他說,現在的讀者稍微聰明了,不會只看書名買書。因為以前出版商在設計書名時,大多只想著如何用精采的標題來刺激銷售,書名不一定與內容有關。讀者買回家後發現內容與標題不合,以後就不太會光看書名就買書,所以書名的影響力就愈來愈小了。

不要只看廣告,不要只聽表面的說法就相信。對於別人宣稱的好處,要仔細研究這好處從何而來、如何產生,要在內心得到定解才行。這樣說來,本論提出的種種產生慈愛心的方法,各位聽了之後都應該追問它是否屬實,此其一;再者,針對「依於慈愛心,不只暫時上有利益,最終還能獲得佛果位」這種說法,大家也要進一步研究慈愛心如何產生這些好處。然而,話是這樣說,但在執行上大家可能會遇到一點困難。怎麼說呢?剛才我提到,針對一本論最開頭提到的「必要等四法」要仔細研究,不可人云亦云;但是做研究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,所以又得先去讀別的書;要讀通別的書,又要再讀更多的書。似乎要把別的書全都學好了,才有能力判斷本論的必要等四法是否屬實的樣子呢!哈哈。這是一個有待解決的疑慮。


Prev 1/2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