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04-佛法基礎一:慈愛的行相與特質 - 圖滇悲桑格西 開示集要 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
列印本頁

這部論主要是講慈愛心的鍛練方法,包括如何生起慈愛心、如何讓慈愛心進步。由於有些同學才開始學佛,有一些必不可缺的基礎,必須先稍微做一點補充。

佛教經論可分為基道果三部份,道的部份包括智慧分與方便分,本論講的內容屬於道的方便分。方便分的核心是菩提心,修習菩提心包括兩部份,一是鍛練想要成辦一切有情義利的心,即欲求利他,二是鍛練為了利益有情而想要成佛的心,即欲求菩提。具備這兩種欲求,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,而本論談的是如何修習利他的欲求。要產生「若其他有情能離苦該多好」的強烈利他欲求,必須具備兩個條件,一是非常清楚有情受苦的情況,二是對有情有親近感、有慈愛心。本論談的是如何具備第二個條件,如何對有情有親近感、如何慈愛有情的方法。此即本論第一偈的第四偈「教授如何喜有情」的意思。

一、慈愛心的行相

慈愛是什麼?對他人感到親近、喜歡,這種心便是慈愛吧!而它展現於外的樣子是,因為慈愛,所以看見他人遇到困難,會生起希望對方能脫離痛苦的悲心;看見他人缺乏安樂,會生起希望對方能獲得安樂的慈心;看到他人離苦得樂,會生起很歡喜的心,就像這樣,會因為慈愛而生起慈悲喜捨的心。當慈愛心的力道變強,產生「消除有情痛苦一事由我來做」、「使有情獲得安樂一事由我來做」這些要承擔責任的想法時,就是生起了增上意樂。然而,生起了心力,但這種基於內在感受而策發的想法,事實上真的做得到嗎?針對「我真的能成辦眾生的義利嗎?」這個問題進一步深入研究,從而得知若自己成佛,就能成辦一切眾生的義利。看到這個事實,因而生起「我要成佛以利益一切眾生」的心,它便可以說是最究竟、最殊勝的慈愛心,菩提心就是這樣產生的。

二、慈愛心的行為

以上是慈愛的行相。慈愛展現出來的直接行為是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對利他非常精進等,若把間接的行為也算進來,則靜慮與智慧二者也包括在其中,這樣說來,慈愛的行為即是實修六度。

三、慈愛心的特質

以上講的慈愛心的行相與作用,正是大乘佛法的內容。由於慈愛心具有以下幾個「大」的特質,所以大乘被稱為大。第一是所緣大。我們都有慈愛的種子,不必另外創造。現在要做的是,就在我們都有的慈愛基礎上,透過本論說的種種方法讓它進步,不只對自己的親友、中庸有情,連敵人也設法對他們生起慈愛心。以個別對象來說,要對行為惡劣、傷害自己的敵人生起慈愛心,是很困難的挑戰,雖然難,但只要肯學就可以做得到。以範圍來說,慈愛的對象可以擴得很大,不只南贍部洲的人,連虛空遍及之處的一切有情,都可以對他們生起慈愛心,由此可知,慈愛心的所緣非常大。

第二個是行相大。不是只脫離一兩個苦,而是希望有情脫離一切苦;不是只獲得一兩個樂,而是希望有情獲得一切安樂,所以慈愛心的行相非常廣大。就安樂來說,要獲得的安樂包括今生的、來生的、穩定的與究竟的安樂。慈愛有情,會設法讓有情擁有今生的安樂,也要設法讓有情在來生獲得圓滿的安樂;不只希望有情獲得一生生暫時的安樂,還要讓有情完全脫離痛苦,獲得穩定的安樂,也就是解脫;光是這樣不夠,因為這種狀態無法成辦有情的義利,仍有微細的過失,所以它不是究竟的安樂,必須設法讓有情獲得究竟的安樂,抑或或說佛果位才行。就像這樣,僅以獲得安樂的角度來談,也可以知道慈愛心的行相非常廣大。

第三個是時間大。由於慈愛有情,所以會盡全力去利益有情,不只獲得暫時的快樂,要讓有情獲得究竟的利益。然而,這個責任要扛到什麼時候?不是一兩年,不是一兩輩子,而是虛空未盡之際,只要一切有情尚未離苦,這個責任就不會卸下來。由於對有情的慈悲心,使他不斷地堅持下去,他會想:「若『一切有情不再受苦』這個時刻永遠不來,我就永遠不停,在虛空未盡之際,我會一直努力下去!」

第四個是捨心大。為了他人,可以捨棄自己所有的安樂。捨棄一點安樂去幫助別人,是我們做得到的事,例如施捨別人十元盧布、一百盧布。但是,慈悲心能捨得的不只如此,連自己的一切受用甚至生命也在所不惜。能捨到這種程度,或許我們已經覺得很了不起,但其實這都還不算什麼。真正認識成佛的安樂,真正認識什麼是佛,而且對佛果位也有真正的希求心,這樣的人由於慈悲心的緣故,會願意為利益有情捨到什麼程度呢?若能選擇,他會寧願自己不成佛,也希望有情可以成佛。為了利益有情,他甘願捨棄自己的一切安樂,連成佛的安樂都能捨棄。

第五是願受力大,為了利益有情,無論什麼苦都甘願承受。

一般的慈愛心有幾種層次,有一種慈愛心只是嘴上說說,但心裡完全沒有;有一種慈愛心雖然心裡有,但很淺,禁不起考驗;而我們現在說的是打從內心最深處生起的慈愛心,用佛法經典裡的說法是深如骨髓的慈愛。


正因為大乘道所有的法行,是基於這麼強大心力的慈愛心發展出來的,所以大乘才被稱為大乘;若缺乏這種心力,就是劣乘或小乘。大乘與小乘的名稱,與是否輕視無關,只是基於事實,把該稱大的稱為大,該稱小的稱為小,如此而已。

經過解釋,真正理解什麼是慈悲心之後,先不談是否相信依於這樣的心力而獲得的佛果位是否存在,連要相信能生起這種強大的心力恐怕都不容易。真正理解一點慈悲心是什麼的人,心裡應該會感到非常疑惑:「這種心,真的有可能產生嗎?」過去有幾位離世索居、在山上專修的噶當派大善知識,他們在偶爾見面的時候,談話的內容大都繞著慈悲心、菩提心、利他心等這些話題轉。他們聚會的地方旁邊正好有一條路,一位老婆婆經常路過那裡,每次經過都會聽到悲心、菩提心這些字。有一天,她忍不住好奇地問:「你們老是說要對一切有情生起悲心,什麼是悲心啊?」其中一位修行人說:「您不是有個兒子嗎?您有多愛自己的兒子,就那樣慈愛一切有情,生起這樣的心就叫做生起悲心。」老婆婆聽了之後說:「哎呀呀!哪有可能啊?」

有人說,不應該把標準講得太清楚,免得讓人失去心力。但我們應該明白,心是可以改變的。「他心力很強」、「我提不起心力」、「不知為什麼,我就是很愛發脾氣」這些話都只是在描述暫時的狀態,但它們並不是最後的結果。對於生不起心力的事情,有可以生起心力的辦法;對於看了就生氣的人,有可以不生氣或不生那麼大的氣的辦法;對於不喜歡的人,有可以對他生起慈愛心的辦法。正因為有辦法,所以我們才要去學習,學習如何生起心力、消除瞋心、生起慈愛心的方法。

四、我能生起慈愛心嗎

我們本來就具備慈愛他人的種子。《釋量論》說「悲從自種生」,我們早在前世種下了慈愛他人的種子。前世可以溯及的時間非常久遠,前世、前一世、前二世…,每一世我們都有慈愛的對象,事實上我們都曾經是彼此由衷慈愛的對象,長久累積下來,我們早已對一切有情生起過慈愛心,只是沒有同時生起而已,對甲慈愛的時候,對乙不慈愛。現在我們要做的,是學習生起慈愛心的方法,設法同時對每個有情生起慈愛心,這件事情是有可能成功的,因為我們本來就具備慈愛他人的種子。

再從「心自性本光明」的角度來談。我們現在雖然會捨棄他人、對別人生氣,但這些都不是心的本性,所以它們都可以被消除。對此,有兩種不同的解釋方法,第一種解釋是,心的本性無所謂好壞,就像是一杯乾淨的水。若在水裡混入泥沙等污垢,水就成了髒水;若在水裡添加藥材,水就成了藥水,然而,水的本身不是藥也不是毒。就像這樣,心的本性沒有所謂好壞,遇到壞的緣它就變壞,遇到好的緣它就變好。從這種角度可知,生起強大的慈悲心的確是可以做到的事。

第二種解釋是,貪瞋等壞的心不是心的本性,慈悲、認識真相的智慧等好的心才是心的本性。舉例來說,眼前有甲、乙兩個人,兩個人跟自己都沒有特別的關係,因為沒有特別的關係,所以我們的心不會偏向跟自己親近的一方,明明對方有過失也看不見;不會排斥跟自己交惡的一方,明明對方有功德也不願承認。這兩個與自己沒有特別關係的人,你就這樣看著他們,看到甲一直在做傷害他人的壞事,乙則一直在做利益別人的好事,此時你的心自然會站在乙的那一方。又,甲與乙起了爭執,你看到甲不誠實,乙很誠實,此時你會自然地站在乙方支持他。這樣說來,喜歡誠實與利他是心的本性。

大家幾乎都同意壞的部份不是心的本性,但好的部份是不是心的本性,則有不同的看法。雖然如此,但根據這兩種看法都可以得到「只要去修,就可以生起慈愛心」這個結論。《入行論》說,就算你對某人生起極大的瞋心,氣到光是聽到他的名字就很不舒服,即使如此,你還是有可能漸漸改變,到後來會非常喜歡他,甚至喜歡到沒有他就活不下去的程度。由此可知,我們的確有能力對一切有情生起慈愛心。

五、為何要生起慈愛心

本論的主題是如何對有情生起慈愛,為什麼龍樹菩薩要說這些?因為「能利益九生」,是為了利益聽者而做這些開示。聞思修這些內容,會有什麼好處?暫時上來說,就已有很多好處了,包括可以依此生起慈悲的心,使得這輩子心變得比較平靜安適;不只如此,只要按步就班地繼續學習,最終還能獲得佛果位。是為了能讓聽者獲得這些利益,所以龍樹菩薩宣說了這部論。

……第一講2017.11.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