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一、慈愛心的行相

理路一:有情與我一樣要離苦得樂

2.我與有情苦樂同,苦樂同故是為親,若我捨棄彼等親,獲得涅槃亦不應

我與有情苦樂同,苦樂同故是為親」在說的是應該要慈愛有情的理由。自己與一切有情同樣都要快樂不要痛苦,同樣都缺乏安樂、被苦痛折磨,由於處境相同,所以我與有情是自己人;既然是自己人,就不可以放著有情不管,自己一個人得到涅槃。「獲得涅槃亦不應」中所謂的涅槃,是指安住在緣空根本定中,聲聞緣覺行者會用「觀待於自心,以再也不出定的方式安住在緣空根本定中」這樣的名相來說明涅槃。總之,「安住在現證空慧之中」與「利他」這兩件事情暫時(尚未成佛之前)無法同時進行時,若安住在緣空根本定中,就會中斷利他之行,聲聞緣覺阿羅漢就是這樣,他們一劫又一劫地安住在緣空根本定中而無法行利他,但這樣做是不應該的。

我與有情苦樂同」這句話應該很容易理解,也是我們都知道的事;但「苦樂同故是為親」這句話道理何在?我想,或許可以這樣思考吧。我還在三大寺時曾聽札倉的法師說,他們在國外遇到其他國家的難民,那些人會說:「我們一樣啊!你們失去了自由,我們也失去了自由。」這種處境相同的心情使得彼此感覺很靠近。這樣說來,當我看到生病的人,就會有一種覺得與對方很親近的歡喜感,說不定就是因為我自己是個病人,覺得同病相憐吧!哈哈!

另一種思考方式是,就像平常人會說,有共同敵人的兩人很容易變成親近的盟友。共同的敵人,讓這兩個人變成站在同一陣線的人。同樣地,煩惱與業,尤其煩惱是我們共同的敵人,我們都是被煩惱欺凌的有情。因為這個共同點,所以我與有情就成了自己人。

有人跟我這樣說,但我不知他說的內容是否可靠,我想他應該不是這類事務的專家。我們聊到現在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經常有紛爭,雖然大家都知道兩個國家根本不可能由誰統治誰,引發紛爭對誰都沒有好處,但為什麼大家不懂得這樣想,從而停止這些無益的爭亂呢?那個人說:「事情沒那麼單純。印度當局常在國內有很多不同的意見、內部有矛盾時,就讓邊界起戰事,此時原本不合的人為了共同抵禦外侮,願意一起合作,從對立的敵人變成了併肩合作的『我們』。」

身為眾生,我們有很多共同的難題,從這個角度知道我與眾生的處境相同,就應該一起努力消除這些難題,而不是為了小小的事情互相吵架。再跨一步想,我們同樣都被關在這一座輪迴的監獄裡,同樣都被煩惱敵人欺凌,現在是應該共同抵抗惡敵的時候,而不是互相傷害的時候。

我看過一部據說是改編自真實歷史的影片,大意是說某個國家被另一個民族統治,國王從監獄裡特別挑選身強力壯的人,把他們分成兩組,每組各派一個人出來決鬥,並讓周圍的人下注賭博。決鬥的兩人必須盡全力,把對方朝死裡打。國王把這件事情營造成娛樂的氣氛,周圍的人用看好戲的心態叫囂著,場上戰鬥的人被激發起好勝心,一心只想打贏。

真實的世界不也像這樣嗎?我們其實都被煩惱統治,但我們不去抵抗煩惱,而是在彼此間計較到底誰贏誰輸。再回到這個故事。決鬥的雙方都拿著牛角做為武器,到最後,贏的那方必須用牛角刺死對方,比賽才算結束。然而,有一天,決鬥結束時,打贏的那個人沒有按照慣例把輸的人刺死,反而把牛角朝國王丟過去。雖然沒能打中,卻因此喚醒了監獄裡同胞的心,大家都有了共同的想法,於是群起反抗。這些人本來都是身強體壯的人,反抗起來幾乎讓國王招架不住。

若好好思惟我們共同的處境,就不會彼此找麻煩,而會產生「應該要團結起來對抗煩惱」這種心情。修心教授說「眾過歸於一」,無論遇到什麼困難,要指責的對象就只有一個,就是自心相續的煩惱、我執、我愛執,應該要責怪它們才對。若要共同對抗並消滅自愛執,那麼,能消滅自愛執的炸彈是什麼呢?是慈悲菩提心與證空慧。

以上是這個偈頌主要的概念。接著,我想針對「我與有情苦樂同」這句話,再做仔細一點的解釋。這句話在說有情跟我一樣,都是要快樂不要痛苦,大家同樣都在受苦。以下說明仔細思惟這個道理的方法。

仔細想一想某人受苦的情況與細節,設法讓自己感受到他受的苦。有感受之後,接著想:如果我遇到這種困難,會怎麼樣?如此思惟到覺得無法忍受,接著想:他現在正處在這種困境裡,而他跟我是一樣的啊!此時便會產生很希望他能離開困苦的想法。自己在遇到困難拜託別人幫忙,那時,能寄予希望的若只有那一個人,而他又不肯幫忙,那時我會多麼失望?同樣地,當別人來拜託我,尤其,他已經走投無路,沒有其他人肯幫忙的情況下,若我也置之不理,他一定會非常失望,就跟我會很失望一樣。產生這種無法忍受他人受苦、很希望他能離苦的想法,生起的便是悲心。

在我遇到困難時,若某人出手幫我走出困境,我會多高興!會多麼受益!同樣地,當對方遇到困難,若我出手幫助他解決困境,他會非常快樂,會受益很大。透過這樣思惟生起要幫助他、願他快樂的想法,便是生起慈心。自己想要獲得的安樂或目標若成辦了,自己會非常快樂;同樣地,想著那些已經心想事成的人,他們跟我是一樣的,他們很快樂,真是太好了!生起這樣的歡喜感,便是生起歡喜心。

以上說的這些道理其實我們都知道。雖然知道,但由於缺乏提醒,在有機會幫助別人的時候就忘記了,但應該要能想得起來才對。為了不要老是錯過機會,平常就要經常練習,尤其在那樣的時刻更要提醒自己。如果當時有想起來,你的作法一定會變得不太一樣。例如,雖然別人拜託我們的只是很容易做到的小事,例如有人跟你說:「我餓很久了,請給我一點食物。」但那時我們可能因為忙碌或是心煩,一不小心就忽視了對方的苦。如果能稍微提醒自己一下:「若我餓很久跟別人討飯,別人理都不理我,我會怎麼樣?」此時,或許你就不會那麼快拒絕,會願意稍微考慮一下。

我與有情苦樂同」這句話還可以這樣思惟。我們都想要樂,若有如願倒還好,但從未如願。想要快樂,也一直在努力著,卻依然不快樂,真可憐!我們都不想要苦,連少許苦都覺得難以忍受,為了避苦,我們已經付出很多努力,卻仍然不停地受苦,真可憐!尤其,若結合前後世去思惟,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在受苦,雖然想盡辦法離苦卻一直沒有成功,至今依舊在受苦。若能到此為止該多好啊!若能就此脫離痛苦該多好啊!同樣地,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在尋找快樂,但都沒有成功。已經努力了這麼久啊!若能獲得真正的安樂該多好啊!透過思惟,應該可以產生這樣的心情。


Prev 1/2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