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06-說明應珍愛有情的第二到四個理由 - 圖滇悲桑格西 開示集要 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
列印本頁

理路二:有情是與我同甘共苦的伙伴

3.與諸士夫同俱住,共受猛利惡趣苦,共享多種善趣樂,故我喜愛彼有情

昨天講了對有情生起慈愛的第一個理由,這偈是第二個理由。這段話的文詞淺白易懂,應該不必特別解釋。這個理路結合了前後世的概念,意思是我們都是彼此的朋友,是同甘共苦的難兄難弟,有時一起享樂,有時一起勞累,有時一起痛苦,有時一起快樂。由於有情都是和我一起同甘共苦的朋友,所以應該要慈愛一切有情。

理路三:有情是我最親的親人

4.我從未曾住彼胎,彼從未曾住我胎,此等有情從未有,故有情皆是我親

接著是第三個理由。我曾多次住在有情的胎中,沒有哪位有情的胎我沒住過,而且不只一兩次,我住過非常多次。同樣地,有情曾經多次住於我的胎中,沒有哪位有情沒住過我的胎,而且住過非常多次。因此,一切有情不只是我的親人,而且都是有過母子關係、最親的親人。

這句偈頌要表達的意思是,要觀修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母親、子女。從較容易思惟的角度來看,《般若經》說視年長者為父母,視年幼者為子女,視同年者為手足或朋友。即使沒有刻意去修,只要心裡帶著這種想法都會有一點幫助。有位漢人法師跟我講了一件事。有位醫學院的學生到一個安寧機構實習,那裡的病人大都是罹患絕症、死期將至、家人無力照顧的病人。有一位老婦人因為病得辛苦,內心又不安,所以脾氣很差,只要有一點不順心就馬上大發脾氣,所以醫護人員都不喜歡去照顧她。

有一天,輪到這位新來的實習醫生要去看這位老婦人,很多人都在等著看他會怎麼做。醫生進了病房,才走到老婦人面前,她就開始不停地罵人。不過,不論她說什麼,醫生都沒有回嘴,只是一直微笑地看著老婦人的臉,聽她說話。因為醫生一直沒有回嘴,老婦人自己一個人說了很多話,一方面也是累了,再者心情也放鬆了,當她終於稍停一下時,醫生便開始跟她解釋病情。從此之後,他們兩個人竟然能好好溝通,老婦人也肯聽醫生交待的話。同事問這位醫生說:「這種人的病房,你怎麼待得下去?」醫生說:「我進了病房,看著老婦人,心想如果她是我的母親,我會怎麼做?於是我就這樣待下去了。」

即使沒有思惟得很深,光是想到「若她是我的母親」、「若他是我的孩子」,就會有一點正面的效果了。但是,光靠著作意對方是自己的父母或子女,不足以對他生起真正的慈愛心,無法決心扛起幫助對方離苦得樂的責任。要產生真正的慈愛心,首先必須用理路成立前後世存在;由於相信前後世存在,從而相信有情在過去世曾經當過自己的母親。所以,若你運用第四偈的理路無法產生感受,就要補學與前後世有關的內容,知道如何運用理由、譬喻與歷史故事成立前後世存在,然後再重新運用第四偈思惟,才會產生感受。也就是說,若希望這個偈頌成為對你而言有用的理路,就必須先研究前後世是否存在。

理路四:有情是佛陀最喜愛的人

5.又我喜愛薄伽梵,然薄伽梵為彼眾,經極長時累與苦,故我亦愛眾有情

對佛陀沒有信心的人,這個理路可能沒有用;但對佛陀有信心的人,這個理路就有用。佛陀是為了誰,在長時間辛苦努力?為了有情。既然我喜愛、相信佛陀,就應該也去喜愛佛陀喜愛的有情。

這個理路,對於承許有造物主的人應該都用得上,但他們慈愛的對象大多僅限於人類,沒有擴及一切有情。對造物主既恭敬又有信心的人,若相信造物主愛一切人類就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,也應該會相信傷害人類就跟背叛造物主一樣。就像某人對你很疼愛的人很好,你自然會對某人也有好感;又例如你不在孩子身邊,而孩子在遇到大困難時,有人幫助孩子度過難關,若有機會見到這個人,你會很喜歡他。

聖座嘉瓦仁波切幾乎對這個世界的所有人類都有慈愛心,也因此,只要看到任何人對另一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,他就非常歡喜,於是他可以快樂的機會非常多,只要看到周圍的任何一人發生好事、善待別人,他就會快樂。反觀我們,由於我們慈愛的範圍很小,就只有那些被我們關愛的小範圍的人得到好處、發生好事時才會高興,在這個範圍之外的其他人,發生再好的事我們都不會為他高興,甚至,若敵人得到援助,我們可能會想要罵人:「竟然去幫助那個討厭鬼!真是混蛋!」

若依著佛教經論的內容去談,就可以再談得更深入。以下這些理路,運用時只能以釋迦牟尼佛為例,因為我們沒有能力把這些理路擴及到一切佛。釋迦牟尼佛發自內心慈愛一切有情,他的心續裡,有昨天課程裡提到的那種慈悲心,這是可以用理路成立的事實。這些理路在《釋量論》第二品裡有說,不過在運用時似乎必須繞個彎才能成立得起來。但我想應該有辦法可以直接成立,不過必須先對慈悲心有一定的認識,否則很困難。


對某些對象,我們生不起慈心、悲心、增上意樂與菩提心,世尊提出了多種方法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;要生起這些心,必須清除阻礙它順利生起的違緣,世尊教我們清楚辨識出這些違緣,包括瞋心、輕視他人的慢心等;接著,世尊又提出各種理路,教我們認清這些違緣從哪裡來,例如,他引導我們觀察思惟,最後找到瞋心的根源是貪心,貪心的根源是我執,同時也說明消除瞋心、貪心與我執的方法。總之,世尊按照次第,清楚又詳盡地說明遮除違緣與成辦順緣的方法,以及如何繼續進步、如何產生體驗、生起體驗後的益處。世尊說的這些話,有些理路是我們稍微可以懂的,付諸實踐後,有些益處是我們可以體會到的。既然做一點就有一點幫助,便可以合理地推測:若再努力些,會得到更大的幫助。

世尊二十九歲出家,在接下來的幾年間,他在沒有老師指導的狀況下獨立學習,由此可知他教我們的那些方法,都來自他的親身經驗。再從歷史記載可知,很多弟子在親見世尊、聽了世尊的教導後,立刻產生很大的轉變,例如,本來脾氣很差的人竟成了慈愛心很強的人。這種結果不只來自於教法本身,教導者的親身經驗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。

「供養」一詞的主要意思是「使歡喜」。什麼樣的供養,才能讓佛歡喜?佛不缺衣服飲食,他也沒有需要解決的困難,但有情供養這些他不需要的東西,他依舊會感到歡喜,是因為做供養的人因此累積了福德。佛對有情有很強的慈愛,他任何時候都想著要幫助有情脫離困難,但由於解除困難需要很多因緣聚合,在某些情況裡,從某一種角度來說,佛無法在那時解除那位有情的困難。此時,若我們幫忙解決了難題,用世間的話來說,佛會高興得不得了。

佛一心想要消除有情的苦,從他進入資糧道、還是個凡夫開始,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裡,他不只是努力,而是非常努力地在做這件事。成佛後的現在,當他依舊一心一意想著如何讓有情不再受苦之時,若我們再讓有情苦上加苦,你覺得佛會怎麼反應?好險,他已經斷除了瞋心,否則應該會很生我們的氣吧!

現今有些喜歡聖座的外國人,也會喜歡與善待藏人,只因為他們覺得藏人是聖座的人。就像這種感覺一樣,一切有情都是佛的有情,喜愛佛的人,自然會喜愛一切有情。有一部佛經叫《流水經》,這部經應該是在有流水的地方講的,所以就取了這個名字。佛陀說:「我在多劫以來歷經的所有辛苦,甚至多次捨棄生命,都是為了有情。在還是菩薩時,我做的一切學習、付出的努力甚至捨棄生命,都是為了有情。所以,傷害有情就等於傷害我,利益有情就等於利益我。」雖然這部佛經沒有譯為藏文,但這些內容,龍樹菩薩用偈頌體寫成了另一部論《悅意有情頌》,這部論有譯為藏文。

我大概九歲左右時,有一天,鄰居家旁的柵欄躺著一隻狗,我跟幾個玩伴一起用石頭丟狗,其中一顆石頭丟中了狗的頭,那戶人家的女主人便跑出來,其他孩子都逃掉了,只有我傻傻地站在原地不懂得跑。那女主人跑到我前面,舉起手正要揍人時,看清我的臉後就把手放下,只罵我一頓就走了。原來,她跟我姐姐很要好,只因為我是她好朋友的弟弟,只好放過我。

就像這樣,不管某人的行為有多壞、做什麼或想什麼,都不能去傷害他,因為就算他再壞,諸佛依舊很愛他,我們也只好看在佛的面子上放過他,哈哈。再者,我們去幫助有情時,菩薩不一定都看得到,除非有刻意用神通觀視才能看得到;但佛在任何時候都看得到,因此,在那個時候,所有的佛都會感到非常高興,這就是真正的供養啊!這樣說來,那些被我們幫助的有情,就像平常我們要供養寺院、佛塔時,跟我們一起共襄盛舉的伙伴一樣,有情是協助我們完成供養的重要幫手。既然幫助有情是對三寶真正的供養,而這個供養又要仰仗被我們幫助的有情才能完成,那麼,無論這些有情是乞丐還是敵人都居功厥偉。既然有功勞,按理說,就應該對他們獻上一些勞動費,再加上一條卡達,哈哈。

《入行論》有句話說:「為令如來喜,止害利世間,任他踐吾頂,寧死悅怙主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,為了讓一切佛高興,即使被有情踐踏、打頭甚至殺害,我也絕不還手,願依此能讓世間怙主佛陀您感到歡喜。以前印度南部有個省,住在那裡的藏人很少,由於勢單力孤,有些藏人經常被欺負。有個年輕的藏人其實力氣很大,又很勇敢,被人欺負時他若還手,根本不成問題,但他擔心事情鬧大了,會害得其他藏人吃虧,所以他就忍著。有一次,他去餐廳吃飯,有兩三個印度年輕人打他,如果他要還手,就算對方有五、六個人也沒問題,但是他繼續忍著。忍了一陣子,對方依舊不停手,就這樣被打了兩、三輪後,他有點忍不下去了,就跟朋友說:「忍到這裡差不多了,我來還手吧!」一開始忍著不還手時,他可能會唸「為令如來喜」,後來決定要還手時,大概得改口說「如來請原諒」了,哈哈!

……第二講2017.11.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