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07- 說明應珍愛有情的第五個理由 - 圖滇悲桑格西 開示集要 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
列印本頁

理路五:有情是我的上師

6.由對有情做利損,感得無量樂與苦,損利各為苦樂因,故有情是我上師

這一偈是本論提出的第五個理路。字面上的意思是,如果利益有情,自己會獲得無量的安樂;如果傷害有情,自己會領受無邊的痛苦。由於利益有情與傷害有情分別是獲得利益與損害的因,所以有情都是我的上師。

本論第二十八偈「故如本尊與上師」同樣也提到了上師。「如上師」的意思是視對方如同自己的上師,就像恭敬上師那樣地恭敬他。

損利各為苦樂因,故有情是我上師」這句話中,利益有情,自己會獲得無量安樂,所以有情就像上師一樣,這種說法還好;但傷害有情,自己會領受無量的痛苦,所以有情就像上師一樣。各位覺得這句話說得通嗎?

不知能否用以下這種說法解釋。我們把佛、菩薩與自己的上師看得非常重要;但對於與自己無關的有情毫不在意,對於傷害自己的敵人與鬼怪等則非常厭惡。雖然一般而言,利益我們的是朋友,傷害我們的是敵人;幫助我們學法的是諸佛菩薩與上師,障礙我們學法的是諸多違緣,就像一般而言藥是藥,毒是毒,藥與毒不一樣,但如果與實修結合、再想得仔細些,會知道藥與毒的區別,端賴於自己如何使用。能帶來益處的是藥,會造成傷害的是毒,而益與害是由使用方式決定,沒有由自方成立的藥與毒。同樣地,若自己的看法或作法不對,或自己這方面用錯誤的方式去建立關係,我們會因為諸佛菩薩與上師而造下大惡業;若能善於運用,懂得朝向慈悲心思惟,敵人與障礙也會成為我們造大善業、累積大資糧的助力。所以,剛才那句話或許可以這樣解釋:若懂得運用方法,則一切有情就像自己的上師一樣。

接著我想一併解釋第二十八偈。「有情是為如意寶,是如意瓶如意牛,故如本尊與上師,於有情眾應依止。」一切有情就像如意寶,就像自己的上師,就像幫助自己獲得成就悉地的本尊,理由是:因為無論暫時與究竟的安樂,都是依於有情而來。這個理由若只能從今生的角度解釋,能講的內容非常粗略。但說實在的,講到安樂二字,多數人直接想到的是今生的財富受用,再加上不認同前後世,這樣一來,談到自己的安樂如何依賴有情而來時,能談的範圍就很小。但若能思惟得再深入些,便會明白從來世的安樂到佛果位,都必須依賴有情才能獲得。雖然不容易相信,但只要真正懂得這個道理,則有情在你心中的地位,就會像佛與上師那般重要。

目前我們學到的是第五個理路:自己的一切安樂都是依於有情而來,所以要慈愛一切有情。本論直接提出的就是這五個理路,在剩下的偈頌裡沒有再提出新的理路。五個理路中,第五個最難,不但難以理解,就算理解也很難入心。為了處理這個難題,所以龍樹菩薩在提出這個理路之後,接著以其他的偈頌做廣泛的解釋。

第五個理路涵蓋了好幾個層次,首先成立「利他心是一切暫時與究竟安樂的來源」,此處說的利他心,不只是悲心、慈心、增上意樂、菩提心,還包括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等利他行。這一點成立起來後,接著再成立「利他心是依於有情而產生」,最後才能說有情是一切安樂的來源。

概略來說是如此,若要說得仔細些,可以再分為兩部份:第一,珍愛他人的心是自己安樂的來源;第二,他人是自己安樂的來源。其中,第一部份又有兩種不太一樣的思惟方式。第一種思惟方式是:珍愛他人的心,即自己心續中的這個慈悲心,是自己暫時與究竟安樂的來源。這樣思惟後,會產生「我必須讓自心相續的慈悲心不斷進步」這種心力。第二種思惟方式是:珍愛有情,我會獲益。這種思惟會直接增強對有情的喜愛心。這兩種思惟的意義相同,但由於稍微調整了思惟的方向,造成的效果就會略有不同。以上是這個理路的架構,接著會隨著偈頌,繼續舖陳出相關的內容。

聖座嘉瓦仁波切在介紹佛法時,多次說到緣起見與無害行。佛教的見地是緣起見,行持是無害行。無害行又可以再分為兩部份,第一是最好是能去利益他人,第二是至少不要去傷害他人。無害行背後的理由是緣起見,此處指的是因果緣起。若把因果緣起說得再仔細些,就會談到「若傷害他人,自己會遇到困難;若幫助他人,自己會得到安樂」這個業果道理。基於這個道理,所以才說不可以傷害他人,因為這樣會傷到自己;應該要利益他人,因為這樣自己會受益。

觀修練習

就像我有很多困難一樣,有情也有很多困難;就像我不想要困難一樣,有情也不想要困難;就像若我能離苦該多好一樣,若有情能離苦該多好;就像我要快樂一樣,有情也要快樂;就像我遇到困難需要友伴幫忙一樣,有情遇到困難也需要有人幫忙。有情與我是一樣的,所以我應該要幫助有情。(以上是第一個理由)

長時以來,有情跟我同在一起,有時我們一起享受快樂,有時一起經歷痛苦,他們都是跟我一起同甘共苦的人。當他們處境較好、我的處境較差時,他們會幫助我;同樣地,現在我的處境稍微好一點,我應該要幫助他們。(以上是第二個理由)

長時以來,有情多次當過我的父母親、多次做過我的子女,次數多到無法計算,一切有情與我都有過這樣的關係。在一生又一生的投生裡,我們只是因為換了身體而不認識、不記得彼此,若能相認,他們馬上又會非常慈愛我。所以,我應該盡力去利益這些有情才對。(以上是第三個理由)

只因為我不知實情,才無法對一切有情生起慈愛心;但是,知道實情的諸佛菩薩,不論有情再壞,他們慈愛有情就像慈愛自己的孩子一樣。因此,若我好好善待有情,會讓諸佛菩薩很歡喜。(以上是第四個理由)

盡力利益有情,不但會讓有情獲益,也能因此成辦自己暫時與究竟的安樂。生起善良的利他心,不只利益到他人,也會利益到自己;不只暫時有益,究竟也有益。既然如此,從現在開始到未死之間,到虛空未盡之際,除了盡力利益他人,其他的事我都不做。(以上是第五個理由)

做完以上思惟後,唸誦「乃至有虛空,以及眾生住,願吾住世間,盡除眾生苦」。

………第二、三講 2017.11.6-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