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丙二、廣說
丁一、從今生微細小苦到地獄大苦,皆是傷害有情之果

7.今生所受殺與縛,捶與擊等諸苦痛,皆是傷害有情果,此為諸善逝教言

8.有形無形眾損害,貧窮賤種與短壽,妻死以及眼目盲,皆為傷害有情果

9.從無間起諸惡趣,於彼領受諸苦痛,彼盡皆為己惡過,傷害有情所造致

第七偈很容易理解,應該不必多做解釋。第八偈第一句,藏文原文是「色與無病眾損害」,雖然我拿到的兩個藏文版本寫的都是「無病」,但我想它的意思可能是來自有形色者與無形色者的損害。一般而言,有形的傷害是指來自人的傷害,無形的傷害是指來自鬼神的傷害。

第八偈第二句裡提到賤種,意思是由於過去造惡業,所以才會投生於低劣的種性。有人覺得這種說法讓人聽了很不舒服,因為種性與階級是人類製造的,佛經裡也經常提到,種性只是分別心安立的產物,事實上種性沒有好壞之分。然而,種性與階級高低雖然是人類安立出來的,是基於環境而導致的看法;但是,有些人確實因為種性低劣而受盡辛苦,這個部分是惡業造成的結果。

種性制度雖然漸漸走入歷史,但現今印度仍有一個種性被視為低賤的種性。聽到「賤種」二字,現代人心裡會覺得反感、不公平,覺得那是人類制定的階級。某人投生到某種所謂低劣種性,這個低劣是其他人製造出來、強加在他身上的印記,怎能說是他過去造惡業的結果呢?既然人種沒有天生的優劣差異,投生於某個特定的種族,為何是造惡業的結果呢?

佛經裡雖然用了「賤種」這個詞,但它並沒有專指哪些人種或階級。我想,透過以下解釋,或許大家可以更明白。《入胎經》裡講到人在母胎中,每一週身體會如何變化。在談到膚色會如何變化時,經書裡提到一個概念。一般來說,膚色在世人眼中有好壞之別,膚色好的是善業的結果,膚色不好的是惡業的結果。那麼,哪一種膚色是善業感得的膚色?是白色還是黑色呢?佛經說,這要看投生當時世人的審美觀。若當時大家覺得白皮膚好看,他的膚色就會是白色;若大家覺得黑皮膚好看,他的膚色就會是黑色。佛經裡沒有判定黑皮膚與白皮膚哪個好看,哈哈,這個答案我喜歡!

在某個時代裡,某個種族若是眾人眼中不好的種族,當時投生為這個種族的人,普遍來說會過得辛苦些。在這種狀況下,投生為這個種族是惡業導致的結果。但如果時代改變,後來,這個種族是世人眼中優秀的種族、享有各種禮遇,在這種狀況下,投生到這個種族是善業導致的結果。

第九偈概略的意思是,這一生遇到困難,以及死後投生惡趣,都是惡業造成的結果。所以,無論是被別人傷害或受他人批評,主因都是自己造過的惡業。這樣想過之後,對別人的怒氣應該會小一點。被傷害時,不信業果的人想「傷害我的人是他」,於是設法與他人鬥爭;相信業果的人想「傷害我的人是惡業」,就會更努力斷除惡業。因為他看清楚了,就是因為以前去傷害別人,現在才會受這麼多苦;他也知道,在受苦時如果繼續傷害別人,等於是在自討苦吃。在受苦時繼續傷害別人,就跟「我受不了苦,所以要設法受更大的苦」一樣莫名其妙。

剛才說到,雖然受苦的主因是惡業,但也必須觀待暫時的緣。若有人因此想:雖然某人不是讓自己受害的主因,卻是讓自己受害的緣,因此生起責怪他人的念頭,該怎麼消除這種想法呢?應該要明白,若我沒有造過會受苦的業,就算有他在,我也不會受苦。正如《入行論》說的:「宿業所引發,令他損惱我,因此若入獄,豈非我害他?」如果認為若沒有他,則我就不會受苦;但同樣若沒有我,他就不會造惡業,下輩子就不會墮入惡趣。以他為緣使我受的苦只是小苦,但他以我為緣造了惡業,未來要受的是大苦。這樣想過之後就知道不應該責怪對方,反而應該生起悲憫才對。

……第四講 2017.11.8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