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16-正文講解五:廣說應珍愛有情的第五個理由(三) - 圖滇悲桑格西 開示集要 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
列印本頁
丁三、若無有情無法成辦實修六度等善,亦將因此無法獲得一切安樂,故有情是一切安樂之因

一、依有情才能實修布施與持戒

14.設若無彼諸有情,汝能為誰行布施,設若無彼諸有情,汝從何得攝律儀

實修六度可以得到極大的利益,然而,以布施來說,若沒有有情就沒有可以布施的對象,就沒有能獲得布施利益的基礎。在龍樹菩薩的那本轉述《流水經》的論著裡寫道,若沒有有情,要對誰修悲心?要對誰生起慈心?沒有受苦的有情,就無法生起悲心;無法生起悲心,就無法獲得依於悲心而能得到的種種利益。所以,正在受苦的這些有情,是他們讓我生起悲心。

「讓我生起悲心」是什麼意思?在判斷什麼是因時,我們用的思考方式是:若有A才會有果,若沒有A就不會有果,則A就被稱為因。同樣地,若有A就能生起悲心,沒有A則不能生起悲心,此時就會說A是悲心的因。

打從學佛開始,我們就經常聽到悲心二字,也經常聽說悲心的利益,因此,我們應該多少覺得悲心是重要珍貴的;同樣地,我們應該也覺得菩提心、慈心很重要。但是,對於「若有有情,才能生起悲心;若沒有有情,就不能生起悲心,所以有情是悲心的因」一事,以我來說,雖然我能照樣覆述這句話,但內心並沒有感受。我只對悲心很重要有一點感受,但對於「若沒有有情也就沒有悲心,若有有情才有悲心,所以有情是悲心的因」這段話,我只會口頭稱是,但心裡並沒有「有情很珍貴」的想法。

雖然在書裡看過,也解釋給別人聽,但心裡沒有感受。這種結果,是因為我沒有好好思惟與觀修。但是有一次,就那麼一次,我在行走間思考這件事情時,心裡終於產生一點點「對啊!有情是讓我生起悲心的人」這種感受。但在這之前,為什麼我一直沒有感受呢?就像剛才說的,主要原因應該是無法觀修造成的結果。我只是偶爾看看經書,但沒有觀修。再者,心要能好好思惟,需要福德資糧做為後盾。此外,那時我思惟了一個喻,這個喻幫了我的忙。

這個喻是一個認識的人講給我聽的。有些家庭主婦因為孩子的行為惡劣、到處闖禍,怎麼都講不聽,於是忍不住說:「這孩子真是要讓我死掉了!這孩子要讓我發瘋了!」若以現代人的話來說,應該可以換成「他讓我血壓飆高了!」但是,再仔細想想,孩子在做這些壞行為時,並沒有想要讓媽媽血壓高、故意要讓媽媽擔心,但媽媽因此而擔心、血壓飆高,所以才會說「讓我血壓高」、「讓我擔心得要死」。若是如此,那麼同樣地,遭逢困難的有情,他的確是讓我生起悲心的人。有情是讓我生起慈心、悲心、菩提心的人。

各方面條件都還不錯的人,即使遇到一點困難,由於身邊可以運用的資源多,比較容易找到人幫忙,再困難也不致於太窘迫無助;但是本身情況很差,又遇到大困境,非常困頓又沒有奧援,此時若有人伸出援手,就算他幫得不多,但對我們而言,他就是非常特別的人,就算只給我們一頓粗食,也會讓我們感念萬分。同樣地,當自己的修行好到某個程度時,一切有情都是讓我們生起悲心的人,因為一切有情都有煩惱,都有行苦,所以他們都能讓我們生起悲心。但我們現在程度還太差,一切有情還無法都成為我們生起悲心的緣,此時,只有那些正在受著苦苦的有情,才能讓我們這種程度不好的人生起悲心。這樣說來,他們就像是在我們舉目無親、跌落人生谷底時,賜給我們一頓飯吃的大恩人。

之前說過,悲心是如意寶。若你對這句話真的有體會,想到「讓我生起悲心的人」,你的感受應該也會大不相同。總體而言是一切有情,特別是現在遇到困難、正在受苦的有情,他們是我最大的施主!他們是讓我生起悲心、賜予我悲心的人,所以,他們是讓我獲得由悲心而來的一切安樂的大恩人。

某位長輩若要送自己房子,有兩種送法,一種是直接送房子,另一種是提供能買到房子的錢。慈悲菩提心與布施持戒等六度,就像是能買到佛果位的錢,誰給我這些,就等於是給我佛果位。所以,就像第二十八偈說的「故如本尊與上師,於有情眾應依止」,有情就像上師、本尊一樣。這些道理若真能入心,在你眼中的有情,真的就如同上師與本尊一般,有情是真正能給予我們成就悉地的本尊。

雖然實修了很多法類,依於咒乘的諸多本尊能修的法也修了很多,但依舊很難獲得成就悉地的原因是,我們把真正的本尊放在一邊不管。既然你如此輕視真正的本尊,當然很難獲得成就。以下這段話,印象裡似乎出自《妙臂請問續》。有人問佛:「實修密咒乘的人很多,但得到成就的人很少,這是為什麼呢?」佛回答了幾個原因,其中一個原因是「因無悲心故無成」,是悲心不足而導致這種結果。

很久以前,不確定是佛世時還是佛示現涅槃之後,一位觀世音菩薩的化身,他確實曾在這個世間住世,居住在一個名叫波達拉的地方。事實上,真正的波達拉在極樂淨土,而剛才提到的波達拉,確實的地點不確定是在印度還是中國,兩種說法都有。總之,在一個名叫波達拉的地方,有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長住在那裡。去過的人留下了記錄,上頭寫著只要沿著哪條路如何如何走去,就會到波達拉。有一個人非常想見到觀世音菩薩,他拿到了那個記錄後就出發,沿途經歷了非常多的辛苦。這個旅人在路上遇見了一個人,據說這個人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。這個人問旅人:「你要去哪裡?」旅人答:「我要去波達拉見覺窩觀世音菩薩。」覺窩二字,代表非常重要的意思。這個人說:「只要對一切有情生起悲心,就會見到覺窩觀世音菩薩,因為一切有情是覺窩心中的覺窩啊!」這位旅人心中把觀世音菩薩視為覺窩,但有情則是觀世音菩薩心中的覺窩。所以這位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說,以一切有情為所緣修悲心,這樣就能見到觀世音菩薩。

被佛教徒視為最珍貴重要的是佛,被佛視為最重要的則是有情。能給予我們一切安樂的慈悲菩提心,是依於有情而產生的;本尊天被看得那麼重要,是因為依於本尊天可以使我們心續產生功德,產生菩提心、證空慧,而這些功德產生的根本依舊是有情。由此可知,從佛教的角度來看,有情就是我們的稀有至寶。以外道的角度來看,說實在的,主張有造物主存在的人,很難拿出任何理由證明,也無法用眼睛看到造物主;但是,能用眼睛看到、確實提供自己安樂的造物主,是以自己父母為首的一切有情,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。因此,即使從承許造物主的角度來看,真正的稀有至寶也是有情。就算不談造物主,只從因果緣起的角度來說,真正的稀有至寶同樣也是有情。


在給乞丐一百元的同時,我們也從他那裡得到一張支票,這張支票的數字是十萬元。哈哈!我們給乞丐的很少,但從乞丐那裡獲得很多。不過,我們給的一百元,乞丐可以直接使用,但乞丐給我們的支票,必須過一陣子才能兌現,無法馬上拿著它去商店買東西。雖然無法立即使用,但若以多寡計算,他給我們的多很多。若真正有這種想法,則你在給對方一百元時,會非常希望對方肯收下,因為如果他不收,自己就會吃大虧。所以,當他收下時,你會打從心底真心向對方道謝。收下錢的乞丐若跟自己說一聲謝謝,你會覺得自己更應該向乞丐說一千聲謝謝。不過,若不懂得運用,這個理路恐怕會造成反效果,例如,如果我們是收錢的那一方,收下別人好意給的一百元,不但不感恩,反而覺得對方應該跟自己道謝一千次,就是把理路用錯地方了。

以持戒來說,若立誓「我絕不砍、不打、不傷這張桌子」,並且依止正念正知去執行它,不會累積到福德資糧;但若對任何一位有情,下定決心永遠不傷害他,心裡有這種想法,就是一種戒律,也會成為一個善業。同樣是戒律,其間又有一些差別。想著「無論發生什麼事,我永遠都不殺某個人」,這是一種戒律,它會相對造下某種程度的善業;然而,若你想的是「無論是誰,我都不殺害他,不搶奪他的財物受用」,這樣的戒律會使你獲得與有情等量的善。

「設若無彼諸有情,汝從何得攝律儀」如果沒有有情,就無法獲得只能靠著有情才能獲得的戒律,若沒有戒律,就無法獲得由戒律而得到的所依身。

二、依有情才能實修忍辱與精進

15.對彼犯錯造惡者,勇士修忍復為何,為誰欲獲大希求,為誰而行精進行

若沒有有情,尤其是傷害自己的有情,就沒有修忍辱的對象;若沒有修忍辱,就得不到依於修忍辱而來的利益。同樣地,若沒有有情,又要為誰精進?這樣一來,就無法獲得依於精進而來的利益。

有人打自己一巴掌,你要如何運用這個事件,就看你想要獲得的是什麼。若運用它起瞋心,並還手打對方一巴掌,這種反應就實際的效果來說,表示你想要更多的傷害。「對方傷害我一點點,我若不趁這個機會大大地傷害自己,那怎麼行!」因為瞋心而傷害對方,先不談未來的後果,光在今生就會惹出大麻煩。這種事不是經常發生嗎?對方本來只傷害自己一點,但自己無法忍耐而導致更大的傷害;不只今生受害,來世還會因此墮入惡趣。所以,如果還手,不就成了「他打我一巴掌傷到我,我不能輸他,所以我要加倍傷害自己」這種奇怪的反應嗎?未免把競爭心用錯地方了吧?

如果換一種方式,運用這個事件修忍辱,被打一巴掌時,心裡知道修忍辱的機會來了,並且去修忍辱,很多罪業會因此淨除。未來在數千、數萬、數十萬年間讓自己受苦的許多罪業,就會因此淨除。挨一個巴掌,未來就不用長時間受苦。這樣說來,他給我的這一巴掌,是幫助我免去數千萬年痛苦的方法。我想,若菩薩看到自己打某人一巴掌,某人會趁機好好修忍辱,這位菩薩真的很可能會去打某人一巴掌喔!哈哈!為了讓這位有情避免數千數萬年的惡趣苦,菩薩很可能會這樣做呢!


不管對方有沒有想要幫助我,但他幫了我是事實。這樣說來,雖然表面上我似乎被傷害,但實際上我是被幫助了。就像醫生救治病人時會用手術刀割開患者的身體,病人會因此疼痛好幾個月,但病人會把醫生當成大恩人,因為醫生用這個方式幫助病人消除更大的痛苦。同樣地,某人打我一巴掌,就像醫生為我治病一樣!生了重病去看醫生,醫生幫我們開刀治療,痊癒之後,見到醫生我們會非常高興地向醫生道謝。說實在的,我們其實也沒有白白受恩,有付了不少醫藥費,但因為知道靠醫生才能痊癒,所以我們會很真心地向醫生道謝。同樣地,真正相信業果道理的人,在被人打一巴掌時,他可能會說:「哎呀!我因此可以少受十萬年的苦!太好了!」接著他會再把另一邊臉湊過去說:「麻煩你幫幫忙,再讓我少受十萬年的苦吧!」不過對方可能會以為自己遇到瘋子而慌忙逃走,哈哈!從某方面來說,這種忙連佛菩薩都幫不上,只有傷害你的有情才能幫得上這種忙!

《入行論》裡說,若依於修忍辱能獲得轉輪聖王的果報,則我們應該要向傷害我們的有情好好道謝。如果有人搶走自己價值數十萬元的財產,我們應該會很生氣;但是,這些財產被拿走後,若我們得到的補償是轉輪聖王的果位,真該好好向拿走財產的人道謝才對。

《甘珠爾》ཕ部裡的《龍王大海請問經》,談到六種神通分別從何而來時說到,在其他有情對自己說粗惡語時,若可以甘心承受,未來會成辦天耳通;別人派工作給你,若你能夠心甘情願地應允,未來會成辦神足通。若有天耳通,再遠的聲音都能聽得到,若天耳通的能力夠好,則佛與菩薩在其他剎土說的法,你都能聽到。

參加灌頂後才可以修密法,因而可以獲得很多悉地成就,為了獲得這些成就,所以我們去參加灌頂法會。在法會還沒正式開始前,大眾會先唸誦《皈依發心》並供養曼達,然後接受灌頂,之後再獻感謝曼達。剛才說到,有人罵自己時若能甘心承受,未來就會成辦天耳通,這是一種悉地成就,所以,在有機會被罵時,我們應該抱著參加灌頂法會的心情,或許也可以按照法會的儀軌進行,在對方想要開口罵你時,你請他稍等一下,然後你就自個兒先唸《皈依發心》並供養曼達,接著跟他說可以開始罵了。在他罵的過程,你要好好地聽,完整地聽,專心地聽,不管他罵多久都要認真聽,也許十五、二十分鐘結束之後,接著再供養曼達。哈哈!

無著賢菩薩一個人住在山上時,遇到三個年輕的強盜。無著賢菩薩住處除了幾件衣服之外,沒什麼值錢的東西,強盜搶了他的衣服就要離開,才走沒幾步,無著賢菩薩突然叫住他們說:「請等一等。」這幾個強盜都是身強體壯的人,看他一個出家人,身體似乎也很虛弱的樣子,覺得沒什麼好怕的,就停下來問:「要做什麼?」無著賢菩薩說:「我忘了祈願,請給我一點時間。」接著無著賢菩薩就伸手觸碰那幾件衣服,然後說:「依於這個善根,願以這幾個人為首的一切有情無病無痛、獲得一切安樂。」在殷重回向之後,無著賢菩薩說:「好了,你們可以離開了。」但這三個人聽完之後立刻跪下,向無著賢菩薩頂禮並發誓從此再也不偷東西。

有情是我們的大施主,從以前開始就一直賜給我們好多寶貝,直到現在,他們依舊繼續在給。乞丐不斷地給我們布施的果報,一切有情不斷地給我們持戒的果報,傷害我們的有情一直在給我們修忍辱的果報。雖然他們一直給,但我們沒有獲得這些果報,因為我們沒有拿。這就好比有人要給我們一塊黃金,但我們以為那是石頭而不肯拿。然而,真正明白這種道理的人,會覺得一切有情都是在幫助自己成佛的人。

既然一切有情都在幫助自己,都是成佛的順緣,哪來的作障者和違緣呢?佛與菩薩當然不必說,在你眼中,若連一切有情都在幫助你成佛,你將會成為任何時候都很快樂的人。一般來說,當障礙違緣發生時,可以用一些方法去阻擋,但現在說的這個概念,是把違緣轉為順緣的方法。比起遮除違緣,直接把它們轉為順緣不是更好嗎?

三、依有情才能實修四無量心、靜慮與智慧

16.設若無彼諸有情,如何能修慈與悲,如何能修喜與捨,何得靜慮等至樂

17.有為無為解脫樂,界與思以及隨眠,一切染污與清淨,若無有情何能知

18.菩提分與相順法,其因乃為有情眾,故求圓滿菩提者,應視有情為上師

第十六偈的意思,沒有有情就無法修慈悲喜捨,也就無法獲得靜慮等至的安樂。第十七偈,「有為無為」的意思也許是世俗與勝義,與第四句的「」字結合,可以解釋為知道世俗與勝義。知道成辦解脫安樂的方法,包括知道自己獲得解脫、如何幫助其他有情獲得解脫、給予有情穩定清淨安樂的方法。然而,只有這樣不夠。雖然知道方法,但如果無法準確知道所化機的個性與想法等,就有可能犯錯,所以還必須知道有情的界、思與隨眠等。「」指的是種性,「」指的也許是勝解(欲求),「隨眠」指的是過去世的習氣。此外,也必須了解什麼是煩惱染污品,什麼是清淨品。這句偈頌可能要結合較高的證量來解釋,佛與菩薩經過非常多生的學習,才成為懂得非常多、在上述各方面都專精的人。為什麼會成為這樣的人?是因為有情。因為對有情生起悲心,為了有情去做各種學習,於是成為具備智慧的人。

第十八偈是總攝。佛果位、與佛果相順的法,包括六度的實修與慈悲心等,它們的因都是有情。因此,想要獲得佛果位的人,都應該把有情視為自己的上師。

……第五講2017.11.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