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既然要如同依止上師那般去依止有情,就必須知道依止上師是什麼意思。此處說的依師,就是《道次第》論典一開始談到的依師軌理,很多經論也都有談到相關的內容。依師軌理分為意樂依止與加行依止,以意樂依師的方法是對上師生起信心或說生起喜歡的心,透過見到上師的功德而對上師修信心,並在內心憶念上師的恩德。萬一看到上師的過失,此時一般的反應是會對上師失去信心,但是修依師的人此時就要設法遮止不信的心。上述這些作法都是透過內心去做的事,所以稱為意樂依止法。以行為依師的方法稱為加行依止法,具體的作法是去做符合師長的想法、讓師長歡喜的事。有些經論甚至提出很高的標準說,要把自己當成上師的僕人,要生起這樣的作意。

有些人把依師軌理用在邪道上,他們說:「我是老師,你們是學生,所以你們要恭敬我、依止我!」有些人不懂佛法的關鍵,認為依師軌理是上師用來控制學生的方法,因此覺得很反感。有些講法者為了避免這些爭議,在講法時就略過依師軌理,直接講其他的內容。但說實在的,依師軌理其實是逐步訓練內心的一種重要方法。

剛才提到依師的意樂與行為,並不是對學生的硬性規定,而是透過思惟理路與不斷練習後自然產生的結果。例如,依師軌理說要喜歡或說對上師有信心,但喜歡是勉強不來的,要用什麼方法,才能在心裡自然地產生這種結果呢?我們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恭敬某人,要用什麼方法,才能在心裡生起恭敬心呢?在因為看到對方的過失而不喜歡他時,要用什麼方法,才能消除這種不喜歡感呢?依師軌理就是在教我們如何運用理路解決問題,進而產生我們想要的結果。

舉例來說,看到上師某個過失,或是覺得上師沒有功德時,要如何運用理路解決內心的困境?此時可以想,正是因為上師有一點過失、功德比較不足,所以自己才有機會可以在他面前學法;若是比他更好、像佛一樣的師長,自己就得不到在他面前聞法的機會、無法當他的弟子。可以這樣運用理路遮止觀過的心。

若能好好思惟,就會知道這個理由很銳利。以我來說,教導我經論的老師,是耶謝圖老師,以及現任夏巴曲傑仁波切的洛桑多傑格西,他們兩位教了我七年。從共通的角度來看,很多聖座懂的內容,他們兩位並不懂,也無法像聖座那樣利益那麼多有情,從共通的觀點來看,這是兩位老師的缺點。但是,運用剛才說的理路去想,如果這兩位老師就跟聖座嘉瓦仁波切一樣,那會怎麼樣?大家又不是傻瓜,都會看誰比較有功德就去親近誰,所以大家就會去找這兩位師長學法。在那種狀況下,我那每天一小時在老師面前學法的機會,別說是連續七年,恐怕連一個月的機會都得不到。所以,我的兩位老師,光是他們呈現出功德不及座聖的樣子,就是對我極大的恩惠,因為只有這樣,我才有機會在他們面前聽受佛法。如果當年,我沒有機會在兩位師長面前學法六、七年,若沒有這樣的基礎就去聽聖座講法,我頂多只能聽懂一些字,無法像現在這樣理解聖座講的法。

一旦明白依師軌理其實是訓練內心的步驟,就會知道唯有靠著示現過失的師長,我們才能得到完整的訓練。雖然所謂完美的師長很容易讓我們生起信心,但我們的心其實留在原地、停在本來的水準上,沒有受到訓練。透過依師軌理的訓練,心的能力進步了,就可以把練習的對象換為出家人。在這個階段要練習的內容是:無論出家人有沒有功德,我都必須訓練出對他們的信心。以前只針對自己的師長修信心,此時練習的對象變廣,是一切出家人、一切學法修行的人。

當這部份的訓練稍微過關後,才把對象擴大到一切有情,練習對他們生起信心,練習去喜歡他們,練習恭敬一切有情,練習把自己的身語意與一切受用等都供養給有情,這部份其實就是依師軌理中,加行依止法的部份內容,只是把對象從上師換為一切有情。就像這樣,從依師軌理開始逐步練習、漸漸進步,最後才有機會對一切有情生起這樣的心,並且真正付諸實踐。所以,依師軌理其實是一系列有次第的訓練過程。


Prev 1/2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