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第一品、授記莊嚴品

三、不動比丘的誓言

(八)絕不躺臥

不動比丘接著立誓說:「未成佛前,我會或坐或立,或經行或禮拜,但絕不躺臥。」

(九)絕不觀過

不動比丘立誓說:「在未成佛前,對任何一個眾生,包括犯根本墮的人、被人家說與女眾有關係的出家人、被人家指責打妄語的人,我都不會起觀過心。」起觀過心的意思是不喜歡對方、排斥對方。看到他人犯錯,出言勸告或阻止對方並不是起觀過心;但若因此生起不喜歡對方的心,便是起了觀過心。

(十)絕不以貪欲說法微笑

不動比丘是出家人,所以他立誓說:「對婦女說法時,我絕不以貪欲為動機向對方笑與揮手。」下一段文提到「若於說法時顧指輕躁」,藏文原意是「說法時揮動雙手」。如果只從字面的意思來看,我看不出這樣做有什麼過失,不明白為何不動比丘要如此立誓。

(十一)對出家人起如來想

不動比丘又立誓說:「見到身著出家衣的人,無論他是器非器、有無功德,我都要生起如來想與殊勝所依想。同樣地,見到其他菩薩時,我都要生起導師想與如來想。若我沒有生起這樣的作意,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。」皈依學處裡有一項也是如此,只要見到穿出家衣服的人,都應該恭敬對方。《地藏十輪經》特別強調,在家人完全不應該對出家人進行制罰或處以私刑。出家人犯錯只能由僧眾集體開會議處,在家人不可以逕行處罰出家人。

(十二)精勤聞法

不動比丘立誓說:「若有人說法,我會前往聽聞。若我不前往聽聞,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。」這句話可以朝兩個方向理解,第一個方向是從說法者的角度去理解。在善知識十德裡提到師長應具備一定的功德,其中一項是德增上。所以,不動比丘這個誓言的意思可能是,若說法者的功德比自己好,他一定會前往聽法。第二個方向是從聞法者的角度去理解。如果聞法者具足三種堪為聞器的條件,而且依師軌理也串習到非常嫻熟,這種人無論去聽誰說法,都只會得到好處,不會有任何壞處。所以,不動比丘這個誓言的意思也可能是,他要成為具量的聞法者,無論說法者是誰,他都可以前往聽受。

有一位噶當派的大智者,無論講法者是誰,他都會參加。有一天,他在路上遇到一群老人,有個人正在為這群老人講經,他就坐下來跟著聽法。有人跟他說:「這個場合是針對一群沒知識的老人講法,你這樣的大智者哪裡需要參加呢?」這位大智者說:「你不要這樣講,參加這法會,我學到兩件很重要的事情。」無論講經者是誰,這位大智者都會去聽,所以他的上師很多。後來,噶當派的師長討論到,學佛時到底應該像他這樣,老師愈多愈好呢?還是像種敦巴尊者只有五位師長一樣,老師少一點比較好呢?大家最後獲得的結論是:在修心能力還不夠時,種敦巴尊者的作法比較好;等到修心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,就可以像這位大智者一樣,不論說法者是誰,都可以前去聽法。

(十三)絕不禮外道諸天

不動比丘立誓說:「還沒有成佛前,除了諸佛之外,我如果禮拜外道與諸天神,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。」這段內容在皈依學處裡也有提到。經文中說的「除諸佛,不禮外道」是什麼意思呢?「禮拜」一字的藏文有兩個意思,第一個意思是把自己完全交付給對方,若從這個角度解釋,則禮拜外道是根本不可以做的事。第二個意思是恭敬對方,若從這個角度討論是否可以禮拜外道,就要視當時的情況而定。一般而言,我們心裡應該恭敬一切眾生,但是否要形之於身口,要看當時的情況,也必須觀顧一般人的看法。例如,若出家人的師長是一位在家人,由於一般人並不知道他們之間的師生關係,看到出家人禮拜在家人,恐怕會遭到一般人的非議,因而看低出家人。但在私下的場合,例如這位出家人單獨在自己的住處,見到師長時,無論對方的身份是出家還是在家,他當然都應該要禮拜師長。

這部經的第一品比較難,從第二品開始才會比較容易了解。然而,大家若能透過第一品的內容,認識到不動比丘當初發心時生起多大的心力、在因地時克服多少困難去學行菩薩行,由於明白他種下的因非常廣大不可思議,將來講到他在果位時擁有多麼廣大不可思議的功德時,我們才比較容易生起信心。

(十四)絕無高下之分而施

不動比丘繼續立誓說:「行財布施時,我不會有親疏高下之分,不會有『我要給這個人、不給那個人』的作意。我對一切眾生都會平等看待,無論對方是親是疏、地位是高是低。若我沒這麼做,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。同樣地,在行法布施時,我不會有『我要對這個人說法,不對那個人說法』的差別待遇。若有,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。」不過,以上說的沒有區別,是從動機的角度沒有親疏高下之分,但實際說法時,必須觀待對方是器非器而決定說與不說。


Prev 1/2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