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六、禪修「隨念佛三摩地」

投生原理中最主要的兩個關鍵是業與欲,想投生淨土,就要設法把貪欲換成想去淨土的欲求。刻意鍛練這種欲求,是投生淨土的一個不共的方法。此外,還要累積能投生淨土的業,包括塑造佛像、持咒、祈求、觀修佛等,其中最好的方法是去修「隨念佛三摩地」。

修「隨念佛三摩地」的意思是思惟佛的身語意功德。在《道次第集經彙道》裡,我有把經典裡相關的內容都收錄進來,內容非常廣泛,有意觀修的人可以參考。觀修隨念佛三摩地,就是在累積能夠投生淨土的業。如果你想要投生的地方是極樂淨土,在修隨念佛三摩地時,要把佛功德與阿彌陀佛結合而修。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的功德,除了在佛國剎土這一項有些差異之外,其餘幾乎都相同。因為他們兩位都是殊勝化身,而所有的殊勝化身都是一樣的。

除了思惟佛的功德外,也要思惟淨土的種種功德莊嚴。以極樂淨土來說,這部份的經文在藏文《甘珠爾》中大約有四十頁(1)。如果能這樣做,既生起了投生淨土的欲求,自然會去造能投生淨土的業。如此一來,今生死亡的時刻來臨時,這樣的業與欲發揮結生相續的作用,使得你如願投生淨土。

實修「隨念佛三摩地」,是投生淨土的方法之一。尤其在《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》這部經裡,不但結合阿彌陀佛說明修持的方法,而且也與空性結合。由此可知「隨念佛三摩地」修持內容並非僅限於世俗諦。觀想阿彌陀佛,按照經典說的內容,一一觀想阿彌陀佛的身語意功德後,再思惟這樣的阿彌陀佛自性空、由自方無,而後安住在這種思惟上做止修。之後再思惟,雖然由自方無但依然有作用,接著從世俗諦思惟阿彌陀佛的種種功德。勝義諦與世俗諦並不相違,如果把它們想成相違,它們就無法同時存在了。如果能用這樣的方式思惟,那就非常好了。這種實修,以及生起菩提心後做的祈願,是非常高等、質量精純、不會改變、正廠出品掛保證的投生淨土之因。

愈思惟佛的功德、愈相信佛,皈依的證量就愈容易產生。再者,愈了解佛功德、愈想到他利益眾生的能力,便能在生起大悲心之後,接著產生菩提欲求。所以,要生起菩提心,一定要思惟佛功德,而且要相信自己也有獲得這些功德的能力,兩者缺一不可,否則就無法生起菩提心。光有大悲心不夠,它只是菩提心的一半而已。

所以,為了生起菩提心,一定要修「隨念佛三摩地」;為了生起皈依證量,也一定要這樣修;若想要淨罪集資,它是非常有力量的實修;而且,透過這個實修,可以累積投生淨土之因;更重要的是,它可以在臨終時帶給你很大的利益。就像《廣論》曾經引用《三摩地王經》,說明修隨念佛的重要性:「教汝應悟解,如人多觀察,由住彼觀察,心能如是趣。如是念能仁,佛身無量智,常能修隨念,心趣注於此,此行住坐時,欣樂善士智,欲我成無上,勝世願菩提。」又說:「清淨身語意,常讚佛勝德,如是修心續,晝夜見世依。若時病不安,受其至死苦,不退失念佛,苦受莫能奪。」愈常思惟佛的功德,臨終前就會現起佛的行相,這樣一來,就能強力影響你往善趣投生,所以《廣論》裡也說應該要這樣去修。即使只是為了修菩提心而修「隨念佛三摩地」,也會順帶產生很多利益。

「隨念佛三摩地」從廣到略有很多種修法,最廣的修法可以參照《廣論集經彙道》這本書收錄的內容去修。為了方便觀修與複習,我也整理了較略與最略的筆記。當初在整理這本書時,我把所有蒐集得到的佛功德都收錄進去,有些人看了之後跟我說,這段內容太多,讀起來會有點煩。但我整理它的初衷不是為了出書,是為了自己要看。那麼,到底該不該把最廣的內容收錄在書中呢?最後我還是決定把它們都放進去,這樣一來,想看的人就看得到,不想看的人自然就不會看,沒有關係。

1.中文則是《寶積經‧無量壽如來會》。


Prev 1/2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