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(一)近取因與俱生緣

果是依靠眾多因緣而產生的,而「因緣」又是什麼意思呢?以下,我先用「近取因與俱生緣」的概念來解釋因緣。透過這樣的介紹,對於掌握因果緣起的內涵,會有一些特別的幫助。

其成份會延續到果上的因就是「近取因」①,比如,種子是苗芽的近取因。輔助近取因產生結果的因素、條件稱為「俱生緣」,例如,苗芽的產生,種子是近取因,而水與肥料等是俱生緣。是否所有的事物都有近取因呢?有些人認為是,有些人認為不是。我的想法是前者,我認為「果的產生,必須依靠近取因與俱生緣」這個道理適用於所有的事物②。

除了「近取因與俱生緣」這種分類之外,另一種分類方法是:直接因、間接因。直接因指的是,此果產生之前的「等無間」;在直接因之前的其他因,是間接因③。

三大寺的學僧,學到這個階段時,會延伸討論一個題目:「因的認定,界限在哪?」比如,苗芽之前是種子,而這個種子之前也有一個產生它的種子,再更之前同樣也有個產生它的種子,那麼,這個種子更更之前的那個種子,算不算是現在這苗芽的近取因呢?如果算,那麼一直往前推,就會推到微塵(非常微細的物質),它能算是現在這個苗芽的近取因嗎?

再以俱生緣來講,澆在種子上的水,是苗芽產生的俱生緣。然而這個水要從什麼時候開始才算是苗芽的俱生緣?界限在哪?在三大寺的學習裡,會花時間去辯論與釐清這些問題。

為什麼要花時間在這些命題上?重點不在於表面上苗芽與種子的關係,而是希望透過苗芽、種子的這個「喻」,去辨析「成佛的因緣」。藉由這個討論真正要了解的重點是:我們的心識,在什麼樣的狀況下、從哪個界限開始,可以成為成佛的因?從哪個界限開始,可以成為解脫的因?從哪個界限開始,可以成為有利於來世的因?這種探索非常重要,要做的分析觀察也很多,但此處暫時略過不談。

(二)心識產生的三緣

那麼,產生心識的因緣是什麼呢?這個部份,可以用「三緣」來說明。這三緣分別是:(1)所緣緣(2)增上緣(3)等無間緣。以見到瓶的眼識(執瓶眼識)為例,它的所緣緣是瓶,因為瓶是「提供眼識行相(境相)者」;增上緣是眼根;等無間緣則是執瓶眼識生起之前的一個意識。以下的解釋也許並不周遍,不過一般而言,在眼識生起之前,心中會先有個「要去看瓶」的意識,這是產生執瓶眼識的等無間緣。總之,在執瓶眼識尚未生起之前,一定會有個「促使執瓶眼識產生的意識」存在,它就是執瓶眼識的等無間緣。

再以耳識的產生為例,若沒有所緣緣,就算耳朵很健康,心裡也想著「要去聽」,但若沒有聲音,則什麼也聽不到;若沒有增上緣,雖然有聲音、心裡也想聽,但沒有健全的耳根,什麼也聽不到;若沒有等無間緣,比如心完全被另一個身形吸引,或者你正在專心看書,周圍雖然有聲音、耳朵也健康,卻不知道到底聽到了什麼,因為那時你沒有想去聽的念頭。

所謂「想去聽的念頭」,不一定要很明顯。比如在步下楷梯的時候,雖然你沒有特別去想著「先走一步,再走一步、再一步…」,但心裡有在留意,如果有一階特別低,你若不注意而用力一踩,很可能會嚇一跳或是摔倒,但你有注意到,這就表示你已把一部份的注意力放在那件事上了。

以上說明心識的產生,需要「三緣」。

…摘錄自:2007《四聖諦第一回》第二講 2007.12.6

註①近取因,若依藏文定義直譯是「能生自果實質之續流者」,這句話的意思是「其成份會延續到果上的因」。果的種子就是近取因,因為種子的成份會延續到果上。換另一種方式解釋,若從果的「本質」與「特徵」來看,產生果「本質」的因是近取因,產生果「特徵」的因則是俱生緣。

摘自:圖滇悲桑格西 課後補充

註②事物,藏文音譯為「淵波」,其定義為「具有功能之法」,與「無常法」同義。

註③以下舉幾個例子,或許有助於了解關於直接因與間接因:1.在學校裡學習,「懂得某個新知」的這個果的直接因是老師,間接因則是創設學校的人、老師過去曾做的學習等等。說「老師」是「懂得新知」的直接因之理由是,因為老師一解釋完某個新知,學生就懂了。2.剛煮好的白飯,它的直接因是「正在煮的飯」,間接因是「尚未開始煮的米」。3.以下這個例子的周嚴性可能有爭議,但應該有助於理解。小孩子的直接因是父母,間接因是祖父母。

摘自:圖滇悲桑格西 課後補充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