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第一是「依法不依人」。不應該以說法者的個人狀態,例如名氣的大小做為評斷佛法的依據,應該要觀察他說的法。

第二是「依義不依語」。觀察法的時候,要看的主要是法的內容,而不是辭藻或表達方式。有些文章用詞優美、結構很好,讀起來很容易入心。此時,如果讀者的判斷能力不夠,就可能無法分辨自己是被道理打動,還是被優美的文詞打動。

當這種情況發生時,你可以先承認自己受到影響了,然後把這個被影響的感受放在一邊,接著用理智判斷書裡的內容是否符合事實。也許你會發現,書裡陳述的內容與事實並不相符,我們只是被辭藻打動,而不是被義理打動。如果我們就這樣因為辭藻而跟著走,就成了「依語不依義」。跟著不符合事實的道理走,「基」有誤,所走的「道」與所得的「果」也不會是正確的。

第三是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。對於義理,要依了義,不依不了義。根據中觀宗的看法,「了義」是空性、勝義諦,「不了義」是世俗諦。所以簡單地說,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的意思是:依勝義諦不依世俗諦。

第四是「依智不依識」。既然「了義」指的是空性,所以應該要依空性,可是,要怎麼依?僅僅稍微懂得如何解釋空性不可靠;獲得對空性清淨的理解,也不可靠;透徹地研究而獲得定解、生起比量,還是不可靠;以空性為所緣修成止觀,只是這樣依然不可靠,必須「現證空性」才可靠。「現證」是智,未現證之前的都是「識」,所以說「依智不依識」。

…摘自:《2009華人請法團析釋》第五講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