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再者,在我們能見的快樂之外還有更好的快樂,但我們並不知道。因為不知道,所以才會覺得只要現在這種快樂就行。然而,只要我們知道有更好的快樂,就會覺得自己現在的想法不行。以下這個例子我並不很懂,但我曾聽說住在不民主國家的人,只要得到一點點自由就覺得行了;然而,若他後來離開本來的國家,長期住在民主國家裡,感受到在那裡生活的寬廣與自由,之後再回到本來的國家,很多人心裡就會覺得這樣不行,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生活不自由。

聖座嘉瓦仁波切曾說,世界排名第二還是第三富有的人去見他,當時的時間比較充裕,這位富人把他內心遇到的困難向聖座傾吐。聖座在跟他談話的過程裡,教了他一些思惟方法。後來這位富人託人跟聖座說,他因為聖座的教導而變得比較快樂。身體健康、又如此富有的人依然會遇到困難,由此可知人生光有財富、健康與名聲等並不足夠。

從前有位非常富有的印度國王要建造一座皇宮。他找了最有名的工匠、不惜重金打造了一座完美到找不到任何缺點的皇宮。完工之後,他開放皇宮,任何人都可以進來參觀並歡迎大家提出批評。很多人去參觀,但由於建造得非常完美,不論從任何角度都無法找出任何缺點。有一天,一個衣衫襤褸的實修者也來參觀,看完之後他走出皇宮,見到了國王。他算是個稀客,一般而言實修者不會來參觀皇宮,所以國王特地等著問他:「如何?我造的這座皇宮有缺點嗎?」實修者說:「這皇宮造得很好,就只有兩個缺點,所以算是很不錯的皇宮。」開放參觀至今,從來沒有人提出皇宮的任何缺點,所以國王感到很奇怪,問道:「哪兩個缺點?」實修者說:「我反問你兩個問題。第一,你能永遠住在皇宮裡嗎?第二,這皇宮能永遠存在嗎?若你的答案是否定的,它們就是這皇宮的兩個缺點。」

希望各位能想一想,我們真正要的是什麼?現在我擁有的,是我真正需要的嗎?現在自己正在做的事,是為了什麼而做?若達到了目標,就是得到我真正的需要嗎?

舉例來說,在求學之時學校有時會放假,那時會感到快樂;課堂上老師講的自己都弄懂了,那時也會感到快樂;若你是個小小的風雲人物,在學校有點名氣,那時也會感到快樂;考試名列前茅,那時你也會很高興。雖然如此,但這些都不是你真正的目的,它們不是你之所以去學校上學的主要目標。同樣地,現在問各位的是:我們現在擁有的,是不是我們真正要的?若不是,那麼你真正要的又是什麼?

不承許有來生的人,問他為何不承許有來生,若他說:「我反正就是不同意。」這種回答是沒有幫助的答案,應該要提出理由才行。因為,若是沒有理由就說不同意,萬一有來生,那不是很糟嗎?承許有來生的人,應該要問自己:「目前為止,我做了哪些對來生好的事?為了能有更好的來生,我打算做哪些事?」如果相信有來生,則上述這些問題,應該要好好捫心自問才對。

有一種快樂是穩定的快樂,一旦獲得這種快樂,從此之後就能很穩定地處在這種快樂之中。想一想,目前為止我們追求的快樂,是不是這種快樂?當然,若這種穩定的快樂是無法獲得的,則追求這種快樂毫無意義。所以,再要問的是:這種快樂可以得到嗎?這些問題也許無法馬上有答案,卻是我們都應該要想一想的問題。最後,與學佛法的第四個目標相應的問題是,我應該慈愛一切眾生嗎?如果應該,那麼,我有能力利益一切有情嗎?方法又是什麼?

似乎提出太多問題了。雖然這些問題無法馬上就得到答案,然而,透過思考這些問題一旦獲得真正的答案,則這些問題將會是轉變你人生的問題,它們會讓你從此用不一樣的方法過日子。問這些問題,主要是因為本師釋迦牟尼佛與我們,對於什麼是苦與苦因、什麼是樂與樂因的看法差異太大,為了弄清楚到底誰說的才對,所以必須好好研究的問題。

…摘自《2016四諦概說》第二講2016.12.17


« Prev 2/2 Next

此類別中更多的: « 用觀察修對治壞習慣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