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如何在多生多劫持續做同一件事? - 圖滇悲桑格西 開示集要 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
列印本頁
只要不忘失菩提心,菩薩的學習計劃可以歷經多生持續實踐。一旦生起菩提心,你就開始利益眾生了,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做久了,累積經驗後自然就會愈來愈厲害。

《釋量論》第二品說:「眾相多方便,經長時修習。」其中的「長時」究竟有多長呢?一般而言,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去學習各種方便。

如何持續在三大阿僧祇劫做同一件事情?都不會有忘記的問題嗎?

也許我們心裡會覺得不可思議,而且心裡會有疑惑。不同輩子裡做的事情,難道不會因為忘記,而成為無法繼續、毫不相關的事情嗎?例如上輩子學會英文,但這輩子生到西藏,前輩子學的英文就用不到了。雖然可能因為前輩子學過,所以這輩子學英文時會覺得容易一點,但基本上這輩子你在做在學的,是與上輩子不一樣的事。

以上這種情況,對菩薩而言不是問題。雖然在每一生裡,菩薩看似學著不一樣的東西,但這一切是在有計劃的安排下,依照次第進行的。雖然要學的很多,但這些學習都是統整在同一件事情裡。

生起菩提心後,只要修習四白法、斷除四黑法,你將永遠不會忘失菩提心。就算你下輩子投生為畜牲,也會記得菩提心。

所以,一方面來說,只要不忘失菩提心,菩薩的學習計劃可以歷經多生持續實踐;再者,從地道的進程來看,菩薩最初發起菩提心,同時獲得小品資糧道;當他獲得上品資糧道時,就會獲得法流三摩地。一旦獲得法流三摩地,無論哪個世間的佛與菩薩在講法,他都可以去聽,而且也可以直接在佛像面前,就像親自見到面那樣地聽聞佛法。由於有這種條件,所以他可以學到非常多。

當他持續進步、獲得加行道忍位時,就會獲得四種陀羅尼,包括:法陀羅尼、義陀羅尼、咒陀羅尼、忍陀羅尼。一旦獲得這些陀羅尼,就不會再有忘記的問題;獲得見道位之後,根據大乘的見解,他就獲得投生的自由,一旦獲得投生自由,當然更不會有忘記的問題了,此後他可以到上百個佛國剎土去學習。由上可知,即使只從靠著聽聞而學習的角度來看,都有能力做無邊的學習。

以下還有一個更容易理解的回答,只不過這種說法是無法以物力正理驗證的極隱蔽法,只能憑著經典為根據。這個回答是:如果你下輩子投生到淨土,例如極樂淨土或妙喜淨土,無論你學了再多都不會忘記直到成佛。由此可知,「多生多劫繼續學習」這件事情是可能的、是有路可走的。

多生多劫學習,要怎麼學?一方面可以跟佛與菩薩學;另一方面,我們也可以自己思考;再者,一旦生起菩提心,你就開始利益眾生了,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做久了,累積經驗後自然就會愈來愈厲害。


就算你本來是個什麼都不太會的人,但是,當你生起了增上意樂、決心要利益眾生而後付諸實踐,剛開始時可能處處不順、到處碰壁,但你會在這個過程裡不斷地思考並且改進。在一生又一生的時間裡,你不斷實踐並且修正,到後來,你的經驗會變得非常豐富,對於如何利益眾生會變得非常在行。由此可知,透過方法,我們確實可以成為非常善於利益眾生、遍知一切法的人。

再者,智力的高低對這件事情的成辦也有很大的影響,我們的智慧不會永遠停留在目前這個程度,當智慧愈進步,我們能成辦的事情將會愈偉大。

以宗喀巴大師來說,他在世的時間並不長,若你學過宗大師的論著並且有一點體會,可能會對宗大師的成就感到驚訝,會覺得人怎可能在短短的一生之中,能夠懂得這麼多。宗大師在二十二歲時寫下《金鬘疏》,這是一本針對《現觀莊嚴論》而寫的注疏。許多長時間學習《現觀》,學了二十甚至四十年的人,看過後感到驚訝不已的《金鬘疏》,竟出自一位年僅二十二歲的人之手。

在安多格登群佩這位大學者的著作裡,曾經如此寫道:「雖然龍樹菩薩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智者,但據說他世住六百年。如果我也能活得那麼長,一直不停地學習,說不定我也可能變得跟龍樹菩薩一樣。但宗喀巴大師僅在短暫住世的期間裡,就能懂得這麼多,真是令人感到無比驚奇!」

如何熬得了那麼久的辛苦?

再者,我們心裡可能會想,三大阿僧祇劫是多麼長的時間啊!要如何能熬過這麼長時間的辛苦呢?

這個問題,可以朝幾個方向去思考。首先,其實無始以來,我們在輪迴裡受苦的時間,不知經過多少個三大阿僧祇劫了,在這麼長的時間裡,我們也一直在辛苦努力著。只是我們做的努力,是沒有用的努力;而佛與菩薩做的努力,是有用的努力。與我們曾努力過的時間相比,佛菩薩用的三大阿僧祇劫真的很短,不過是一剎那而已。

只要你仔細想過無始以來我們都受了哪些苦,只要還留在輪迴裡,我們將繼續無止境地受苦,這樣思考下來,三大阿僧祇劫其實只是一剎那而已。所以,對於菩薩而言,你跟他說:「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才能成佛呢!」他會說:「啊!只要這麼短的時間就夠了嗎?」

由上可知,時間的長短是相對的概念,而不是絕對的數值,就看你跟什麼做比較。就算只要花五年就能成佛,對某些人而言可能覺得五年實在太久了;但對於有心力的菩薩而言,三大阿僧祇劫只是一眨眼而已。


其次,我們會不會覺得做某事辛苦,與得到的結果大小有關。

為了成佛而做的一切,到底辛不辛苦?若真正認識佛的功德,特別對一個生起大悲心、非常想要利他的人而言,他明白一旦成佛,便可以在每日每日之間,幫助無數有情脫離惡趣、脫離輪迴,只要一想到這些,他不但不會覺得累,反而很高興自己能有機會為了成佛做這些努力!累,只是旁人的感覺,對一個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人而言,他一點都不會覺得累。

就像一個不愛足球的人在場外看球賽,他覺得這種運動實在很累,不但會流很多汗,還會跌倒受傷;但對喜愛足球運動的人,特別是以前曾贏過很多場比賽的人,根本不會覺得累。

所以,是我們這種還沒生起菩提心、沒有大悲心的人,聽到「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努力」這幾個字,才會有這真辛苦的想法;但對於已經生起菩提心與大悲心的人而言,完全不會有累的想法。

我們現在都不太耐得了苦,由此可見,我們對於佛的功德究竟有多大,恐怕還不夠認識。

時間長短應該不是重點,重點是你在那段時間裡是否快樂。如果快樂,時間再長都可以,而且是愈長久愈好;但如果痛苦,時間長就很難忍受。假設我說,不論是否快樂,只要是長時間都是錯的,短時間都是對的,這樣並不合理吧?

我曾在電視節目裡看到一位女受刑人說:「在這裡,一天的時間比一年還長、還難熬。」在困苦裡的一天,感覺像一年那麼長;在快樂裡的一年,感覺好像只過了一天,一下子就過去了。

生起菩提心、一心利他的人,無論身或心都不會有困苦。在身的方面,因為他有慈悲心,不會傷害別人,所以很自然就遮止惡業、造很多善業,就算想著不要造善也會造善,這是因為他對眾生的慈愛心,使得他只要一看到別人過得好,就會不由自主地感到喜悅,這樣的喜悅使得他順便就累積善業了。一個累積很多福德資糧、不造惡業的人,身體根本就不會領受到什麼苦。


在心的方面,一位生起了菩提心的人,由於心力強大,他的心根本就不會有困苦。就像尊者常說的:「每當遇到困難,只要憶念『乃至有虛空,以及眾生住,願吾住世間,盡除眾生苦』這個誓願,內心的困難感馬上就消除了。」

寂天菩薩在《入行論》精進品中提到:「福德引身適,智巧令心安,為眾處生死,菩薩豈疲厭。」由於累積福德資糧所以身體舒服;由於菩提心力與證空慧,所以內心全無困難。既然任何時候身心都安適,為了利他而身處輪迴,又怎麼會感到疲厭呢?

當心愛的孩子遇到困難,身為父母的人若能幫上忙,父母會非常開心;當孩子終於得到了一個想了很久的禮物,父母就會很開心。那些善良又熱心助人的人常說,只要有機會幫助別人,他心裡就覺得很開心。

他們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有愛。菩薩對有情的愛非常大,只要有辦法幫上有情一點忙、讓有情獲得一點好處,菩薩會非常快樂!那種快樂,幾乎勝過獲得見道位的快樂。

寂天菩薩在《入行論》第八品中曾說:「有情若解脫,心喜如大海,此喜寧不足,云何唯自度?」幫助有情,內心就會非常歡喜,這樣就非常足夠了;為什麼要放棄這樣的快樂,只求自己一人解脫呢?

尊者說過:「一旦你下定決心捨棄自己、一心利他,雖然還沒有獲得阿羅漢,也會嚐到跟獲得阿羅漢一樣的快樂。」這段話,也許出於尊者親身的經驗。

《入中論》說:「且如佛子聞求施,思惟彼聲所生樂,聖者入滅無彼樂,何況菩薩施一切。」一個長時修習菩提心的人,當他聽到別人來乞討的聲音,就覺得無比歡喜,那種歡喜的程度,比獲得阿羅漢果位還要更歡喜。想想看,光聽到有布施機會的聲音都這麼高興了,何況是真的布施呢?

聽到這裡,我們恐怕會覺得很不可思議吧!生起菩提心、實際去利益別人,竟是如此快樂。一旦到了這種程度,就算別人要他停,他也停不下來了。

…摘自:2014《釋量論》第二品略講 第九講 2014.9.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