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《釋量論》第二品裡說:「能仁為利他,勝出麟喻等。」這段偈頌的重點,是在說明有情之中最高的獨覺阿羅漢,與佛仍有一大段差距,這個差距是如何造成的。

對我們而言,更應該思考的重點是:我與佛的差異在哪裡?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是什麼?

佛的狀況是什麼?我的狀況又是什麼?先做個概略的對比吧。簡要地說,佛本身已離開一切怖畏,身心完全沒有苦,不但現在完全離苦,而且未來永遠不可能再受苦。除了他自己永遠離苦,他還幫助一切有情離苦,過去他已經幫助無數有情安住於解脫成佛的果位,現在也正在這樣做,未來還會不斷地繼續下去。佛,是這樣一位自利與利他都達到究竟、遍知一切法的補特伽羅。

反觀我們自己呢?以我為例,不但身體有病,心靈也有病,我不但有來生恐怕會投生惡趣的疑懼,而且還被困在輪迴的監獄裡,沒有脫離輪迴。對待眾生,我不但曾經傷害了很多人, 目前多多少少依然在傷害其他有情,未來也還是會繼續傷害下去。

比較我的狀態與佛的狀態,是完全相反的兩種狀態。為什麼我與佛會差這麼多?

難道這種差異是天生如此嗎?不是!我不是本來就是壞的,佛也不是本來就是好的。無比珍貴的本師釋迦牟尼佛,在一開始的時候跟我是一個樣子,只是到後來,我們之間拉開莫大的差距。這麼大的差距,是怎麼造成的?

本質沒有差異的兩個補特伽羅,到後來卻有如此大的差異,為什麼?是因為一個很努力,一個很偷懶嗎?是因為佛陀非常努力,而我一直輕鬆度日嗎?不,佛陀用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辛勤努力時,我也沒閒著,我也很努力,而且我努力的時間更久,我曾努力的時間是數億又數億個阿僧祇劫。跟我努力的時間比起來,佛陀的三大阿僧祇劫其實根本不算什麼,但我到現在都還沒成佛。

佛陀曾經布施身體,這真是很不容易的事。佛陀為了利他而捨棄生命、布施身體,這樣的事情他不只做過一次,做過數千數萬次。其實,布施身體這件事情,我們也做過無數次,雖然心裡沒有布施的念頭,但我們同樣斷送生命無數次、身體同樣被別的動物吃掉無數次。不同的是,我們在斷送生命時心裡很害怕,身體很痛苦;但佛陀為了利他而捨棄生命、布施身體時,就算身體有一點痛苦,內心卻毫無緊張,反而是歡歡喜喜地做這件事。

比起佛陀,我們努力的時間更久,承受的辛苦也更多,但到頭來他成佛,我們卻沒有成佛,為什麼?我與佛在本質上沒有差異,但為何結果卻差這麼多?這個問題,我們真的應該好好想一想才對。


Prev 1/2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