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frame_inc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15 辯經如何幫助實修佛法(上) - 圖滇悲桑格西 開示集要 Warning: include_once(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 Warning: includ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'J_TEMPLATEDIR/includes/head.php' for inclusion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3/lib/php') in /www/wwwroot/geshetp/templates/sj_financial/component.php on line 29
列印本頁

有人問:「用辯經的方式學大論典,對於實修佛法有幫助嗎?」當然有幫助,而且是對每個人都有幫助;但是幫助到什麼程度,則有大小的差別。「要實修,就非學經典不可」這句話,是針對經典裡講的某些核心利益而說的,要得到那種利益非學經典不可、不學就得不到,然而,這是從很高的標準在談這件事情。要得到那種程度的幫助並不容易,必須在平常就重視實修道次第。不過,有些修行人雖然沒有用辯經的方式學大論典,他們的實修仍然做得得好,但這不在我們現在討論的範圍裡。

先建立道次第的基礎

無論廣略,要先在心裡完整地建構實修道次第時必須修的科目,以及每個科目在實修時大致而言應該思惟哪些內容,之後再去學經論;學經論時,要一直關注所學的經論如何與道次第結合,努力去做這件事。持續到某個時候,經論裡說的那種幫助就會發生。

我自己本來並不知道這樣做的重要性,只是因為當年老師有這麼說,所以就照著去做;但現在我已稍微知道,如果當年沒有學大論典,現在某些結果就不會發生。我曾經跟大家講過,我之所以在年紀蠻小時就開始注意這件事,都是因為老師的叮嚀。當年在我快去三大寺學習時,老師賜給我一本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並跟我說:「為了把道次第學好,所以要學大論典。」我很相信老師,他說的話對我產生莫大的幫助。

學經論時要一直把道次第放在心裡

進入洛色林僧院學習,從開始讀經論時我就經常想:「現在學的這段內容,它與道次第的關係是什麼?對實修道次第有什麼幫助?」我是這樣學經論的。記得學到《現觀》「色無色界」單元時,我曾因為覺得它與道次第無關而不太想學,因為我不想投生到色界或無色界,它不是我的目標,所以我覺得這段內容對我沒有用。然而,為了通過學期考試,所以還是得讀。

等我完成學業離開寺院後,遇到形形色色的人,聽到各種號稱能即生成佛的修行方法。那時,之前受過的訓練讓我馬上想到:「如果用這種修行方法能成佛,為何獲得無色界正行的人沒有成佛?」在寺院學習時以為無用的內容,對我的幫助其實很大。我慶幸自己當年有學「色無色界」單元,才不致於被世人宣稱的修行方法誤導。

修習道次第,包括菩提心與空正見,幾乎都是用觀察修的方式進行;而透過辯經的方法學性相、建立理路,對於觀察修很有幫助。

學《釋量論》對實修很有幫助

有些人覺得學佛只要修止就好,並認為它是最好的法門;稍微好一點的,覺得只要直接請老師教實修方法就可以馬上修,所以不必學經論;有些人雖然覺得應該要學經論,但不必學《釋量論》,因為他們認為《釋量論》只是用來與印度外道辯論而已。然而,《釋量論》幾乎可以說是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一部論,雖然我無法實修,但如果能,對我實修幫助最大的就是《釋量論》第二品,其次是第一品。

我經常想著只要身體康復了,就要再讀《釋量論》。曾經有一段時間,我幾乎隨身帶著它,尤其是要出遠門時,我一定會把它帶著一起走。因為我想著,若在遠行的這段期間裡,我的身體狀況有好轉些就可以看書,所以要隨身帶著才安心,結果事與願違,書又原封不動地帶回來;平時我也把它放在身邊,總想著如果身體舒服一點就要看,結果還是沒法看。最後,身體狀況不見好轉,而一直帶在身邊的《釋量論》,在我能真正重讀它之前,已在幾番折騰中變舊了。

總之,《釋量論》對我的幫助實在很大,它就像我的老師一樣。有時思惟道次第時內心產生疑惑,一時之間找不到人可以問,正愁著該如何是好時就會想起《釋量論》,覺得它說不定可以提供一些線索,就會直接拿起來查,就算我的問題與它看起來似乎沒有直接的關係,但只要翻閱,總是能獲得解答。

近來我比較少讀《釋量論》,有一段時間,法稱論師是我心中份量最重的祖師。雖然龍樹菩薩的重要性無比崇高,我也非常崇敬龍樹菩薩,但對照聖座嘉瓦仁波切的反應,我知道自己對他的崇敬並不夠深。也許是因為我對空性的了解並沒有那麼深刻,也許我並沒有真正掌握中觀見的核心,所以講到龍樹菩薩,我無法生起像聖座那樣的感受。聖座只要一講到龍樹菩薩,整個人就變得神采奕奕。不過,對我而言,只要提到法稱論師,就會有種不一樣的感受。

宗大師對法稱論師與《釋量論》有很強的信心,尤其是第二品。有一段時間,宗大師說他根本無法好好讀《釋量論》第二品,因為只要一讀就哭、一讀就哭。當年賈曹杰尊者成為宗大師的弟子,也與《釋量論》有關。他最初拜見宗大師並不是為了求法,而是要找宗大師辯論。但後來他觀察了宗大師的行誼,也聽了宗大師講經、生起信心後,私下向宗大師請益。宗大師把《釋量論》與實修方法結合,回答賈曹杰尊者的問題。賈曹杰尊者本來就是一位大智者,當他聽到結合《釋量論》實修的教授後,感到無比驚訝與佩服,當下就對宗大師說:「從今天開始,請求您當我的老師。」

所以,若學《釋量論》對實修很有幫助,其他的經論當然就更不用說了。


讀經論與實修,不是兩回事

有個概念很重要。很多人似乎覺得「讀經論」和「實修」是兩回事,但宗喀巴大師一生都在反駁這種說法。宗大師說,把「該知道的法」與「該實修的法」分開是完全不對的觀念。彌勒菩薩也說,沒有人比佛更厲害,若有人說某種法不是佛的教示,卻是可以實修的口訣,並號稱這種深奧妙法只能私下秘密傳授,根本沒有這種事。

如果佛的厲害只是像大學者或科學家一樣,把自己研究成果寫成書,這些內容的確有可能不完全正確,但佛的教示並非如此。佛說的法,完全是為了幫助所化機能實修、能獲得利益為目的、以慈愛為動機而說的法。所以,若說在佛語之外有更殊勝的口訣教授,這是完全不對、不可能的事。

同樣的,印度諸大智者的論典、宗大師父子三尊的論典等等,也都是為了幫助大家更能容易了解佛語而寫的解釋。佛語的定義是「為了斷除所化機的煩惱,導師開示的究竟佛語」;談到論典時會講到,一般而言論典有「勤聞、勤辯、勤修」三種分類,而佛教的論典是「勤修」之論。也就是說,佛教論典都是為了實修而寫,若不符合這個目的,無論作者的名氣再大,都沒有達到佛教論典的標準,只是一般的論典而已。

為了懂得要實修的內容,所以必須學習經論;但學習後若依舊不知如何實修,就要靠著道次第,把所學的經論與實修結合。否則,學經論是一回事,實修時卻另外拿著一個沒什麼人知道、號稱秘密典籍的法類去實修,這種作法真的很奇怪。這些口訣或許並非一無是處,但就像文殊菩薩對宗大師說的:「凡與佛語不相符者皆應捨棄!」無論什麼口訣,只要與本師釋迦牟尼佛的《甘珠爾》,以及被佛直接授記的大祖師如龍樹菩薩等具量師長的著作相違,該捨棄的永遠都不是經論,而是那些所謂的口訣。

道次第是幫助實修的大利器

「班智達」代表著學識淵博,「瑜伽士」表示有實際修持。一般而言,大部份的班智達都是瑜伽士,所以這兩種角色並不是分開的,但在解釋這兩種角色的差異時,班智達是從學問的角度看,而瑜伽士則是從實修的角度看。若借用醫藥來譬喻,班智達就像是藥品研究人員,某一種宣稱可以治病的藥到底有沒有效,必須經過藥品研究員的檢驗,透過儀器與動物實驗,看看藥的材質、作用,該把哪些藥以何種比例加以混合……做這些研究;瑜伽士就像是吃下這個藥、用親身經驗證明這個藥有效的人。

那麼,道次第又像什麼呢?道次第的內容全部都以佛語為根據,一般而言,這似乎也是宗大師的習慣。宗大師所說的法不只都有佛經根據,也有佛授記的無著菩薩、龍樹菩薩與諸大班智達的論典根據。只要去觀察研究這些內容,檢驗它們的正確性、分辨它們是了義或不了義,透過觀擇的過程,內心的確定感也會愈來愈強。某些文章只是簡單地講些歷史與大概的好處,乍看之下好像有道理,卻禁不起理路觀擇,一旦用理路觀擇,那種有道理的感覺就會在心裡消散掉。但道次第不一樣,它既能通過班智達的理路檢驗,也經得起瑜伽士的親自實修,只要照著修,內心就會生起覺受。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與《密宗道次第廣論》都是宗大師經過實修,內心生起覺受後而寫下的論著。

由上可知,道次第不僅是由智者寫出來的論著,它同時通過理路的觀擇,也通過實修者的驗證。宗大師實修道次第時,同時也做了很多集資淨罪的法行,產生覺受之後,又寫下《廣論》等道次第的論著。不只宗大師,後來照著這個方法修而產生覺受的人,從古至今、直到現在都沒有中斷過,例如聖座嘉瓦仁波切、洛切仁波切、日宗仁波切等都是。

因此,透過這個方式學習如果沒有產生結果,必然是某個作法上有問題;若有完全依照經論說的作法去做,絕對不可能沒結果的。有個法友跟我說:「有人說自己讀不懂經論,但這是謊話,不是讀不懂而是沒有讀,這才是實話。只要有讀就一定會懂。就去讀吧!讀了就一定會有相對上能懂得的內容。只有懂多懂少的差別而已,不會不懂。」事實應該就是這樣,沒有能力做是一回事,但只要能做,不可能沒有結果的。

…摘自:《2008道次第概說》第三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