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昨天的課程裡講到「因明理路」,在正式進入今天的課程主題之前,我想用接近因明理路的方式,先問大家一個問題,也期望藉此讓大家稍微認識三大寺僧人學習因明理路的概況。

因明理路練習:「知道」就表示「證得」嗎?

course-danpashei01-011

「果是由眾多因緣聚合而成」這句話,大家已經知道要如何思考,也思考過了,所以應該算是知道了。不過,同樣是「知道」,其中仍有不同的層次。在思考某個你已經知道的事物時,感覺像是刻意在心裡製造出這個認識,比如在思考「因果緣起」時,感覺好像是在刻意說服自己、硬要把自己的心調整為「果是由眾多因緣聚合而成」的那種想法,這是一種層次的知道;當你再經過反覆多次的思考,思惟到達某種程度之後,那想法才終於變成自己的東西。此時對你而言,那想法不再只是想法而是事實,這又是另一種層次的知道。

前一種層次的知道,有點像是外在的灌輸,就像在前兩天的課程中,針對因果緣起這個主題,大家被「灌輸」了很多解釋、經論的內涵以及例子。但我覺得後一種層次的知道,才算是真正的知道。

再以學外語為例,在剛開始學習時,即使已會講幾個字,但你感覺自己並沒有真正在講話,好像只是個「轉運站」,把一些知道的字從嘴裡硬推出去而已。必須再經過一段時間,這些字詞才會變成自己的語言。

同樣的,對於「果是依靠眾多因緣聚合而成的」這句話,要持續從多方面去思考,經過一段時間後,它才會變成出自你內心的想法。此後,無論人生遭逢任何境遇、面臨任何違緣,這個想法就能真正派上用場,而且能幫助你產生新的思惟、進而從中獲益。如果只是馬虎隨便地想個一兩遍、產生模糊的肯定感,這是沒什麼用的。

回到我要問的問題。對於「因果緣起」這個概念,若結合一些較粗淺的例子:苗芽如何生長、困難從哪裡來等等,大家都應該知道了。當然,因為完整的「因果緣起」範圍包括「一切有為法」,「一切」的範圍很大,所以有些事物我們目前還說不出它是如何從眾多因緣產生,比如:我執如何生起、投胎的那一剎那是如何生的,這些我們都還不知道。但對於花是如何長出來的、某種困境是如何遇到的,以及前兩天課堂中曾講過的例子等,這些事情,我們已經知道果是依靠著哪些因緣而產生。所以我的問題是:在這些事物上,你是否已證得因果緣起?

我們用辯論的方法來進行這個問答。請問,你們是否已證得因果緣起?

同學1:我已證得。

同學2:不敢說百分百證得。但播下蘋果種子,長出來的就一定是蘋果,這我有感受。

老師:那你已證得了「蘋果是依靠眾多因緣而生」了嗎?昨天以食物為例的同學,你已證得「食物是依靠眾多因緣而生」了嗎?

同學3:食物可以算是證得了。

同學4:我知道身體不適一定有原因,但我無法指出確切的原因。

老師:若不知為何會生某種特定的病,表示你不知這種病的因果緣起。但若你知道另一種病是由哪些因緣聚合而生,就表示你已知道那一種病是由因緣而生的。就好比你知道什麼是人,不表示你必須能一一指出世界上所有的人是誰。知道某人是人,就表示你已知道什麼是人了。再比如,你知道孩子是母親生的,不表示你必須知道全世界每一個孩子的媽媽是誰。所以我問的是:就一般的情況而言,你證得生病的因果緣起了嗎?

同學4:我今天覺得受寒,過幾天我就感冒,我知道這感冒是有原因的。

老師:雖然不是所有的緣起都已證得,但這個部份你已證得。

同學5:沒認真想就沒感覺,但若認真想就覺得沒理由反駁,「因果緣起」的確有道理。

老師:所以是證得了。

在三大寺會用類似這樣的方式進行辯論。我先問:「證得因果緣起了嗎?」如果照著剛才的思考方式去想,你們會答:「已證得」。接下來,我會引用宗喀巴大師的一段話,對你們提出第二個問題。


Prev 1/3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