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一般而言,談到「一切困難與痛苦為何產生」時,自己必定是苦難產生的因素之一,而且苦難一定是從煩惱產生,也一定是從惡業產生。但如果把討論的範圍侷限在今生,不涉及前後世,那「自己必定是苦難產生的一個緣」這句話就要再想想看,也許還是可以成立;但「苦難一定是從煩惱產生」、「苦難一定是從惡業產生」這兩句話就不成立。比如生病與死亡這些苦難,即使某個人在今生完全沒有煩惱、也沒有造惡業,仍舊會生病與死亡。但即使只討論今生,內心的不快樂必定與煩惱有關。

總之,若不涉及前後世,那麼我們今生所遭遇的一切困難,雖不一定都是今生造了惡業而帶來的結果,但大部分都是。以下是請大家回去思考的四個題目。

  1. 十惡業,為社會與個人造成什麼樣的困難?
  2. 這十惡業,是否都是因為煩惱而產生的?如果是,它們是如何由煩惱產生?
  3. 貪欲、嗔恚、我慢…等粗品的煩惱,都是來自於貪欲;而所有貪欲的根本是「對我的貪」、無法捨棄所謂的「我」。這話對不對?
  4. 對「我」產生貪,是因為有「我執」。這話對嗎?

以上第一到三題,應該不難結合自己的經驗去思惟;但是第四題,因為問題裡講到「我執」,在尚未真正進入這題的思考前,必須先了解「我執」是什麼。我執,是執持「無我的相反」。「無我」又是什麼?要認識與思惟這個主題,無法僅依靠自身經驗,必須先受過一些訓練才做得到。

總之,第一到三題,是大家可以憑自身經驗、或是看看周遭發生的事情就有能力思惟的題目,請大家回去思考。星期六、日不上課,大家有兩天的時間可以運用。

重點不是答案,而是理由

同學:以下這兩種思考方法,要用哪一種?(1)以許多的經驗跟您的說的道理結合,讓自己覺得這道理是真的;(2)故意從反面去找例子激發思考?

老師:兩種都可以。

同學:對我們現在而言,哪種較好?

老師:
以今天的作業為例,思惟第二題時,說不定你會突然覺得「十惡業不是從煩惱產生。」即使有這種想法也不要緊。在對某個主題進行觀擇之時,出現這種反面想法不必驚慌,它不是錯誤,而是必要的過程。

當你很誠實、客觀地檢視「佛法所言是否為真」時,贊同與反對的答案都有可能產生,但重點不在答案,而是背後的理由。如果是因為「佛是這麼說的」而贊同,或是因為「我不欣賞這種說法」而反對,兩種都不對。總之,無論同意也好,不同意也罷,都必須有道理才行。

我總是說「要持續地實修」,因為,要真正生起精純的證量,一定要實修,即使你只想把佛法學好一點,同樣非實修不可。佛法裡講的那些理由,透過實修,一旦你真正認同,就會在心中產生非常不一樣的份量。就算透過實修,你發自內心認為佛法裡講的某些內容不是真的,也很值得高興,因為這就像「真正發病」一樣,是好事。

若你有病,但這病只潛伏在身體裡,病徵不明顯,雖然吃了藥,但藥不對症,病當然治不好;若你是在病徵非常明顯時去看醫生,醫生就能準確投藥,治好你的病。


Prev 1/2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